手机版

1756年是什么年_?1756年中国是什么朝代?

时间:2023-08-06 编辑:有一个姑娘 浏览:0

  1756年是什么年_?1756年中国是什么朝代?1756年处于十八世纪中期,中国农历丙子年,生肖鼠年,属清朝乾隆二十一年。image.png

  在欧洲战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同时和法国、奥地利、俄罗斯激战,虽然前期多次获胜,但战争后期逐渐陷入困局,幸好俄国在战争后期转而和普鲁士结盟,才避免了普鲁士的灭亡。这场战争令欧洲大陆各国都损失惨重,各国不得不在1763年相继议和,基本维持了战前的边界。而英国则趁法国在欧洲大陆鏖战之际,大量抢夺其在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成为七年战争中的最大赢家。

  1748-1766年的欧洲,红线代表神圣罗马帝国。

  这场战争经常被看作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延续。战争的另一起因是英国与法兰西王国间日益升温的殖民地争夺。1756年1月16日,英国和普鲁士首先缔结《威斯敏斯特条约》,规定双方负责在德意志境内维持和平,并以武力“对付侵犯德意志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保证英王在德意志的汉诺威领土不受侵犯,这大大触怒了与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法国。

  欧洲战场

  “1756年普鲁士的辉煌胜利”

  1756年10月1日罗布西茨会战爆发,普军迅速横扫选侯国,最终普鲁士对萨克森实现占领,萨克森军队于1756年10月在皮尔纳投降,随后萨克森军被强制编入普鲁士军队。这一年是普鲁士旗下武装力量在欧洲大陆上成功的一年,与英军在北美战场令人失望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1757年普鲁士速战企图的失败”

  在1757年初,腓特烈二世又一次发动主动进攻,他率军进入波希米亚王国,在赢得1757年5月6日血腥的布拉格会战之后,普军随即开始布拉格攻城战。腓特烈从进攻布拉格的部队中抽出了5.000士兵去支援驻扎在波希米亚科林的军队。最终,腓特烈在科林会战中战败,腓特烈不得不停止对布拉格的攻击并且从波希米亚撤退。随后的夏季,俄军75.000人的军队成功入侵梅梅尔,并将其用作进攻东普鲁士的前进基地。

  接二连三的失利不仅迫使腓特烈取消对波希米亚的入侵,而且还必须回撤至原先普鲁士的控制区。腓特烈战场上的失利刺激更多持机会主义立场的国家加入战局。

  在1757年的11月与12月,德意志地区的全局形势发生逆转。首先,腓特烈于1757年11月5日的罗斯巴赫会战中摧毁苏毕兹亲王统率的法军,并于1757年12月5日在洛伊滕会战中大败数量远胜于己的奥军。其次,俄罗斯帝国从东普鲁士撤军也对其大为有利

  “1758年普鲁士转为防御”

  1758年初腓特烈展开对摩拉维亚的入侵,并对奥洛穆茨发动进攻。最后,腓特烈中断攻城并从摩拉维亚撤军。这标志着他对奥地利领土最后一次大规模入侵的结束。

  1758年4月,英国与腓特烈签署《英普协定》。协议规定英国付给普鲁士每年670.000英镑的援助。英国同时派遣9.000人的部队以支援斐迪南的汉诺威军。

  1758年8月25日措恩多夫之战爆发,虽然双方都付出重大伤亡且俄军最终有序地撤离战场,腓特烈仍然宣称其为己方的胜利。在9月25日爆发的胜负未分的托诺之战(Battle of Tornow)中,一支瑞典军队击退普军的六次攻势,但在费赫贝林之战(Battle of Fehrbellin)再次胜利后,瑞军并没有选择向柏林继续进军。

  拉锯战的局面持续到10月14日,道恩元帅的奥军在萨克森的霍克齐之战(Battle of Hochkirch)中奇袭普军主力。腓特烈损失许多大炮,但仍借助茂密的树木为掩护做到有序撤退。最终奥军除了霍克齐之战的胜利以外,在萨克森并没有取得大的进展或者决定性的突破。在对德累斯顿的攻击受阻后,道恩的军队被迫撤回奥地利控制区过冬,因此萨克森仍然为普鲁士人所占据。

  在法国,1758年是令人失望的一年,有鉴于此,法国任命乔伊索公爵(Duc de Choiseul)为新任首相。乔伊索计划通过对英国和汉诺威的猛烈攻击在1759年结束战争。

  “1759年-1760年普鲁士多次受挫”

  1759年普鲁士几次惨败。在凯伊之战中,俄军统帅萨尔特科夫伯爵率领47.000名俄军击败卡尔·海因里希·冯·韦德尔的26.000名普军。腓特烈自己则在库勒斯道夫之战中损失半数的兵力,这也是他军事生涯中最惨重的失败,并几乎使得他退位自尽。

  1760年对普鲁士人来说意味着更多灾难的来临。福凯(Fouqué)的普军在兰茨胡特之战(Battle of Landshut)中被打败。法国人占领马尔堡,瑞典人则夺取部分的勃兰登堡(即普属波美拉尼亚)。但汉诺威人却在沃伯格之战(Battle of Warburg)中战胜法国人,继续阻止着法军从东线对普鲁士的攻势。奥地利人则在劳东将军(General Laudon)统帅下占领西里西亚的格拉茨(现在的克沃兹科)。在利格尼茨之战(Battle of Liegnitz)中,腓特烈在军力为一比三的局势下战胜奥军。可不久之后,他的首都柏林就被萨尔特科夫的俄军与莱西(Lacy)将军的奥军于10月份时短暂占领。而虽然年末的托尔高之战(Battle of Torgau)中腓特烈战胜道恩统帅的奥军,但普鲁士人也付出很大的伤亡,而且最终让奥军有序地撤退

  “1761年-1762年勃兰登堡王室奇迹”

  1761年2月斐迪南率军在巴特朗根萨尔察奇袭法军,并在3月包围卡塞勒,但后来在格林贝格被法军击败后解除围城。在威灵豪森战役中,斐迪南的汉诺威军击败法军。当奥军占领希维德尼察时,俄军包围科沃布热格,使得普鲁士失去在波罗的海的最后一个港口。

  1762年1月4日英国向西班牙宣战,西班牙也于1月18日向英国宣战,葡萄牙跟着参战并加入英国这一方。最后英葡联军在游击队以及焦土战术的帮助下将西法联军赶回西班牙,收复大部分的失土。

  1762年1月5日俄国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病逝,亲普鲁士的彼得三世即位后立即与腓特烈议和,这便是著名的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腓特烈因此得到喘息之机,在弗赖堡战役击败奥地利。

  英国海军长期的封锁法国港口削弱法国人的士气,当在纽芬兰的讯号山战役中法军战败的消息传回巴黎时又使法国人士气进一步下降。

  “1763年各国相继停战”

  1763年,在中欧的战事基本上陷入僵局,腓特烈已夺回大部分的西里西亚与萨克森(不包括首府德累斯顿),但他的王国被摧毁,军队也严重地衰弱中,人力减少的情况下又损失大量有能力的军官和将军,以致于不确定能否持续进攻奥地利。英国的军事援助被新任首相约翰·斯图尔特撤回,俄国皇帝彼得三世被妻子叶卡捷琳娜废黜,她使俄罗斯转回支援奥地利并对普鲁士发起新的进攻。然而奥地利就像其他参战国一样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而必须缩编军队,影响奥地利的进攻力量。事实上,长期的战争使得奥地利政府陷入混乱,虽然仍拥有德累斯顿、克沃兹科和西里西亚南部,但没有俄国援助的话胜利希望是很渺茫的。1763年2月15日普奥签订的胡贝尔图斯堡和约结束中欧地区的战事。

  1756年4月,法国海军击败英国舰队占领地中海的梅诺卡岛。1758年,英军攻占布雷顿角,包围路易斯堡,7月路易斯堡投降,第二年9月英军攻占魁北克。1759年,法国舰队在拉古什和基伯龙被英舰队消灭,1760年英国占领整个法属加拿大。1761年,英国占领法国在印度的殖民地。

  面对英国人在海外殖民地发动的凶猛攻势,法国人却因为主力被困于欧洲战场,始终无法采取有效的反制措施。最终眼睁睁看着自己大部分殖民地被英国夺取。

  “影响”

  英国成为了七年战争中最大的赢家,依靠盟友普鲁士在欧洲大陆的奋战,使得英国人得以夺取法国大片的海外殖民地,成为新一代的殖民霸主。

  普鲁士军队在欧洲的出色表现令欧洲各国都为之震惊,普鲁士也跻身欧陆强国之列。但普鲁士实际在战争中获利极少,本土更是成为一片废墟,可谓是白白为英国“做了嫁衣”。

  奥地利在此战中损失惨重,已无法遏制普鲁士的崛起。玛丽娅·特蕾西娅之后转而致力于瓜分波兰,以弥补被普鲁士夺走西里西亚后带来的国力损失。

  沙皇彼得三世在战争后期的倒戈行为引来奥地利和法国的一片骂声,极大的损害了俄国的国际信誉,为日后叶卡捷琳娜皇后罢黜彼得三世,自己登基为女皇埋下了伏笔。

  法国在此战中一败涂地,大受刺激的法国人开始重新设计改良本国的军队。但讽刺的是,法国新一代的军事理论实际得到运用却是大革命之后的拿破仑时代,那个时候法国已不是波旁王朝的江山了。

  战争发生地

  西里西亚;梅梅尔;波美拉尼亚;布伦瑞克;摩拉维亚;奥洛穆茨;克沃兹科;德累斯顿

  战争结果

  英国大获全胜,法国惨败。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