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决堤事件是哪年?黄河为什么融不进大海?
黄河决堤事件是哪年?黄河为什么融不进大海?决堤,一般指堤岸被水冲开。决堤是水漫过堤顶后逐步带走了筑堤的泥土,然后堤身变薄变软,挡不住上游的水,堤垮了就叫决堤(这是自然因素决堤)。
地上悬河:历史上的黄河决堤事件
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985年,中国发生了1029次大洪水,其中黄河流域发生了617次大洪水。黄河历史上的五次大改道是: 1、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河决宿胥口; 2、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河决魏郡元城; 3、1048年(宋仁宗庆历八年)河决濮阳商胡埽; 4、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杜充决河以阻金兵; 5、1855年(清文宗咸丰五年)河决铜瓦厢。
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40年,洪水年是543年,总共1590次洪水。那么,在1590起溢出事件中,人为事件发生了多少次呢?
一、赵文王决堤漳水,阻挡魏军(公元前281年)
可能有人说漳水属于海河系统,不属于黄河系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漳水又叫衡水、张衡,“漳水”的意思是“横”。古人有“漳水”之称,是因为漳水经常变道泛滥。公元8年以前,漳水属于黄河体系,后来又属于海河体系。
根据《史记。赵世家》的记载,公元前281年,赵惠文王决堤,当年淹魏军,阻碍了魏军的进步,由于张水当时属于黄河体系,应该算是最早破黄河的记载。
事实上,这件事与乐毅的削球有关。危急关头,被人怀疑,只得逃到赵那里避难。公元前283年,秦国派使者去联系会文,希望秦国和赵国再次联手攻打齐国。此时齐国只有两个城市没有被攻陷,有些地方处于无主状态。秦国的目的是再次打击强大的齐国,使齐国不能彻底翻身。
齐襄王派苏秦的弟弟到赵浩棋会文那里做说客,说服了赵浩棋,后者决定不加入秦军再次攻打齐国。这惹恼了秦国,秦国等待着报复赵的机会。
《史记》记载公元前282年,投奔赵的攻打魏国的博阳,占领了博阳。公元前281年,魏国联系秦国攻打石城等赵国两座城市,让秦国占领这两座城市。结果赵浩棋会文去了卫国的东阳地区,决堤封杀了魏军,看来魏军和秦军当时是合作的。
二、水淹大梁城(公元前225年)
战国时期的大良城是今天开封城的周边地区。黄河的“悬河”离这里不远,作为都城有着天然的缺陷。
公元前225年,秦国的将军王本率领秦军攻打魏国,一直到了大良城。但是,大良市很强。屡攻不破大良城的防御。
当时正值早春春汛,王本下令修复大凉城西北黄河之下的河道,直达大凉城。就在这个时候,春汛来了,值十几天,黄河汹涌。王本亲自指挥黄河决堤,黄河的水顺着河道直奔大良城。大良城的城墙大部分都是土造的,很多地方很快就坍塌了。
王本引军乘势攻入大良城,灭魏,将魏之地据为己有。(王本剧照,命破黄河,淹大良城,灭魏)
010年至1010年,朱温及其后裔三次破黄河,主要是军事原因。
1.896年第一次决堤黄河。
896年,朱温驻扎在滑州,即现在的河南省华县。当时因为黄河水位暴涨,随时都有决堤的危险,朱温驻扎的湿滑之城满目疮痍。当时为了保护朱温驻扎的滑州,他把黄河决口,把黄河分成了两条小溪,滑州就在两条小溪的中间。
朱温保持了其湿滑的状态,却淹没了大面积的土地和人民。
2.918年谢彦章决堤黄河。
朱温死后,梁帝在李克用无法抵抗唐军,所以经常利用黄河阻挡李克用的军队进攻。九一八年,将军谢决堤黄河,淹、濮阳,有力地阻碍了李克用军的进攻。至于田地和人,他们心里没什么分量。
3.923年段宁决堤黄河。
923年,侯亮将军段宁在现在的河南演金附近决堤了黄河。
三、三次决堤黄河
南宋初宰相杜崇,后投奔徐金国。他是岳飞的前老板。他虽然没什么本事,却把自己比作韩信。
杜充接替死鹰宗泽后留在开封府,金军在洪雁王宗的领导下南侵。他并没有直面金军,而是早已下定决心要破黄河,阻止金军随黄河南下。
他选择了在河南省滑县和河南省蓟县之间过黄河的古力。黄河流经河南濮阳和山东东明之间,再经山东巨野和鱼台流入泗水,形成一道水屏障,阻止了金军骑兵的迅速南下。(岳飞前上司杜冲,后来向金朝投降)
从010年到1010年,在1232.金爱宗被蒙古军队强迫逃离开封,来到现在是商丘市一部分的向导楼。
金爱宗和他的高级官员谈判开黄河泛滥的蒙古军队,但他们派出的部队被蒙古军队打败了。当蒙古军队审问时,发现徐金国使用了如此恶劣的伎俩。结果蒙古军队也直接用8金J的套路打开黄河风池口,淹回德城。
1234年,南宋军队从南向北进攻,占领了商丘、汴梁、洛阳等黄河以南的战略要地。为了防止南宋军队占领都城,蒙古军队在都城以北的村爆口,淹没都城。
四、南宋杜充,李固渡决堤黄河(1128年)
1642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第三次围攻开封城。在激烈的战斗中,黄河突然决堤。开封城是汪洋大海,百姓死伤,城外进攻的农民起义军损失巨大。
这么大的事件,《明史》年,没人敢承担破黄河的责任。一般认为是明朝那些官员干的,但是没人敢承认。
后来《桃花扇》小说里说这个计划是侯方域(复社首领,是林东党的灵魂)制定的,也就是复社及其明朝官员的做法。这应该是他们自己的线索。(李闯王作画,第三次围攻开封,遭受明朝官员黄河泛滥,人民和农民军损失惨重)
944年010年至1010年,石重贵为了阻挡契丹军队的进攻,在河南化州破黄河,淹汴梁、曹州、儋州、濮阳、云州。
黄河这次决口,在山东形成了所谓的“八百里水浒”。不过这件事有些疑问,不敢妄下结论。
六、晚清时期的黄河决堤
自1855年黄河改道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56年间,仅有4年没有发生洪灾,1877年至1904年竟然连续28年发生溃决。几乎年年都有决堤,有时甚至一年数决。比如1883年,就有决堤5次,共计决口50多处,43个州县被淹。
黄河改道山东后频发水灾,固然和山东以平原为主的地理特点及改道后多弯等自然因素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晚清吏治腐败等社会因素。
七、抗战时期的黄河决堤事件
1938年7月至1939年7月,国民党军与日军于泛道西东两岸分别修筑防泛堤,黄河为分界线,双方互筑军工,互相扒口,防泛堤决溢频繁,自1940年8月至1946年7月两岸共决口58次。 由于黄河下游干流大堤主要为土堤,仅山东一些险要河段有总长为200余公里的石堤,这类大堤并非十分牢固,一旦有破面或管涌等情况,就会迅速被水流侵蚀决口,因此每逢汛期都会对黄河大堤造成巨大的威胁,
黄河决口事件是抗战时期的1938年6月,国民革命军为了阻挡日军进攻而人为造成的黄河泛滥,又称花园口决堤事件。死亡数十万人,给大片农作物及居民造成苦难,是以军事为目的的人类史上最大的环境破坏行为。
1937年中日战争开始,日军快速向中国中心部挺进,1938年基本压制了整个中国北部。6月6日,日军占领河南省中心地区的开封市,郑州处于危机状态。因郑州是交通要道的平汉线及陇海线的交叉点,如被日军占领,中国的重要大城市武汉西安将直接面临危机。国民革命军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刘峠向程潜司令官提出“炸毁黄河堤防让洪水阻挡日军进攻”的方案,并得到蒋介石的认可。
国民革命军在三刘寨附近从五月份开始切断居民交通,在黄河激流处挖掘直径10米深约15米的大坑,让其相互连接准备爆破。为了加快决堤工作,国民革命军增派1个师团的兵力并强制当地农民一起作业。
6月7日进行了爆破,但失败了。蒋介石数次催问爆破情况,于是将爆破点改为花园口,6月9日上午九点完成作业,黄河水向堤防外喷涌而出。水势造成11个城市4000个村庄被淹,三个省的农作物受灾,被淹死者100万人,造成难民600万人。
6月9日之后6月11日陇海线中牟西部20公里处的黄河堤防又被破坏三处。12日下午5点开始,日军出动两个部队进行堤防修理,开封治安维持会也派出50余人参加修理。日军在这次决堤中没有一人死亡,在开封救助难民1万人,朱仙镇通许方面救助5万人,尉氏方面救助2万人,其他方面数万人。
国民革命军不但没有救助一个难民,反而在报刊上歪曲“黄河决堤事件是日军干的”,6月13日开始在全中国各媒体上谴责“日军的暴行”。
黄河决堤后的确造成日军暂时停止了对武汉三镇的进攻,但却改变进攻路线后于10月26日占领了武汉三镇。
黄河决堤造成的环境危害十分可怕,1942年至1943年河南省内又持续发生水旱蝗灾,加上汤恩伯的苛捐杂税,至少饿死了300万人。日军不得不从各地粮仓调配放粮救济难民,造成河南人转而积极支持日军。1944年春,日军在河南省进行扫荡时兵力仅仅6万人,却因得到河南当地人民的协助,只用了三个星期就将国军三十万人全部歼灭。
八、近代黄河水灾
近代历史上黄河发生的水灾: 黄河自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形成现行河道,至2011年已行水148年(其中1938年6月至1947年3月黄河行泛道)。 清后期自1855~1911年这57年间,黄河有40年发生过决溢。民国年间自1912~1948年共37年,黄河有30年发生过决溢,一年中决溢口门最多的是1933年达104处。 而自1949~1991年的43年间,黄河发生13次较大的洪水,伏秋大汛下游大堤没有决过口(但1951年与1955年在利津县发生两次凌汛决口),上游山洪暴发,造成局部地区的水灾,有8个年(次)。
1.1933年水灾。本次洪水主要来自中游,陕县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黄河下游漫溢31处,决口73处,共104处。 据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民国23年(1934年)编印的《黄河水灾调查统计报告》中附表l载:受灾66个县,受灾面积8637.25平方公里,受灾人口3642514人,伤亡18293人,财产损失2.317亿元。 扣除中游干支流漫溢和下游堤内漫滩县,其中因决口泛滥受灾的县为30个,受灾面积为6592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73万人,伤亡12704人,财产损失2.07亿元。
2.1935年水灾。本年花园口洪峰流量为14900立方米每秒,7月10日黄河在山东鄄城县董庄决口,山东、江苏两省27个县受灾,面积1.2万平方公里,灾民341万人,伤亡3750人,财产损失折1.95亿元。
3.1938年水灾。当年花园口最大洪峰流量11000立方米每秒,6月9日国民党军奉命掘开花园口河堤,企图利用泛水阻挡日军西进。三日后涨水,“洪水滔滔而下,堤口冲宽至百余米”,大部河水由贾鲁河入颍河,再由颍河入淮;少部分由涡入淮。8月以后,老河道逐渐断流,全河由花园口改道流经贾鲁河、涡河夺淮入海,洪水漫流豫东、皖北、苏北44个县市,受灾面积13000平方公里,灾民480万人,伤亡89万人,财产损失折算为9.53亿元(人民币)。
九、现代黄河不易决堤的原因
古代对于黄河决堤的治理,主要采用加固河堤的方式。但是这种做法是治标不治本的,加固河堤的同时,河流也是不断地往上涨的,这就会导致两边的河堤越来越高,一旦发生决堤,对于两岸的人民会造成更大的危害。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近代的时候黄河泛滥成灾,越治理造成的危害越大。
而到了现代就不一样了,我们都采用科学的方式去分析黄河发生洪灾的根本原因,在黄河地区的中上游种植树木,保护这些地区的水土。这就从根源上解决了黄河里边泥沙含量过大问题,从而保证了在黄河中下游水里边携带的泥沙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河床不会持续加高。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加强了黄河全流域的治理,特别是黄河中游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以及黄河下游河堤的加固等,汛期的黄河下游基本上没有出现较大的险情。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而是要居安思危,以对国家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科学调度和决策,防范于未然,才有可能避免黄河决堤。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