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主妇小说好看吗?寂寞主妇小说主要讲的什么?
寂寞主妇小说好看吗?寂寞主妇小说主要讲的什么?做家庭主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做孤独的家庭主妇,做着不被丈夫和旁人理解的家庭主妇。
寂寞主妇,心陷枯井
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少女时代从意大利嫁到美国。婚姻日久年深,丈夫性格宽厚但呆板无趣。孩子们渐渐长大,用弗朗西斯卡的话说:“他们已经不再是孩子”。
她的生活被日复一日的繁重家务湮没,沦为保姆,内心深处犹如坠入枯井般孤独。
她抽烟,读叶芝的诗,听优雅舒缓的蓝调音乐。
丈夫带着孩子们去参加市集的三天,是她难得的休息时光。不用再深陷洗衣做饭的魔咒,不用时时刻刻照顾家里每个人的需求,她终于可以坐在空荡荡的屋子里,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时光。
就在这时,他来了。
浪迹天涯的摄影师罗伯特。金凯
他风趣幽默,采野花送给她答谢她带路。他对她讲自己旅行中的见闻,不加掩饰地坦荡承认自己超凡的生活方式,不避讳跟旅途上偶遇的人妻谈心。
他去过她的家乡,意大利的一个小城市,他们知道那座小城有一个特别的咖啡馆。“君自故乡来”,只是谈起故乡,便让背井离乡远嫁美国的弗朗西斯卡泪流不止。
他大概是她少女时代一直幻想的那种男子,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灵魂如同不羁的鸟儿,过着诗歌和小说描述的不流俗的生活。
这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感受让她沉迷。
她制造机会与摄影师见面,畅聊,约会,最终出轨,她仿佛刻意要用一场出轨来弥补自己半生困于灶间炉台的苦闷,短短四天里发展出难分难舍如火如荼的热烈情感。
他们约定离世后把骨灰撒在廊桥,他们第一次见面的地方。摄影师对弗朗西斯卡的深情告白“一生中这样确定的爱只有一次”,也成为这部电影的经典台词。
对这部小说和电影,起初有很多不解之处
首先,照理说,弗朗西斯卡这样的寂寞主妇摄影师在旅途中能遇见很多,无非是家庭生活苦闷,对着风趣幽默浪迹天涯的传奇人物心野了一下。当成偶然的露水情缘,时过境迁后抛诸脑后,不是这类电影的统一套路吗?
就像郑愁予的诗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告别后各自忘记,回归正常生活。
弗朗西斯卡选择了家庭。在跟丈夫去购物的车上,看到摄影师在大雨中等着自己,她哭得肝肠寸断。迟钝的丈夫只是问了一句“你怎么了?”便再无后话。回到家里是死一般的沉寂,大家一如既往地坐在餐桌前,等着心如死灰的弗朗西斯卡做好饭,摆好饭桌。再留下狼藉的杯盘,各自离去。
弗朗西斯卡说过,她跟丈夫是一见钟情,义无反顾跟着丈夫从意大利来到美国,守着丈夫家祖传的农场,生儿育女。年少时一见钟情的爱情应该比短短四天的情感浓烈许多,却仍然在日复一日中归于平淡。
选择安稳的归宿,却因为浪荡的诱惑红杏出墙;选择两人一起浪荡天涯,最后可能厌倦无休止的漂泊。人性是躁动的,永远不能知足。
其次,解决问题要归因。用一个新的问题解决当前的问题,是不可取的。如果感到家庭生活枯燥无味,可以想办法做出改变。思念家乡便克服困难回乡去看一看;觉得自己沦为保姆,便请家人分担。
任何一种方法都比出轨理性。
这个故事里最大的受害者是无趣但宽厚的丈夫,他一直被蒙在鼓里。离世之前对妻子说:“我知道你少年时期有过梦想,很抱歉我没能满足你。”不知主妇当时有没有羞愧,家庭经营不善不是一个人的错,由此度过被蒙蔽的后半生实在冤大了。谁的一生不是一生啊!
第三,弗朗西斯卡在给儿女的信里写道,若没有那四天的回忆,她无法继续呆在家里为家人奉献。这句话隐含的意义,就像日剧《昼颜》里利佳子的名言:“白天和别的男人约会,晚上回家才能心甘情愿为丈夫洗内衣袜子”。
弗朗西斯卡的子女看到母亲的信之后,轻易原谅了母亲的出轨行为,似乎也于情理不合。
我逐渐看明白了导演的意图,也看明白了导演对婚姻的贬损。
电影里的角色都是中年人,在导演看来,年久日深的婚姻都是无趣的,就像油烟熏染过的白墙,有灰有黄,透着污渍的油腻让人作呕。比如弗朗西斯卡的闺蜜拜访她,絮絮叨叨倾诉自己沉闷的生活,当她告诉丈夫自己想走出家庭融入社会,丈夫脱口而出:“那谁给我做饭?”
导演想拍出情感与理智的纠葛,伦理道德与人性欲望的矛盾,于是那四天被细细描画,用细腻的镜头捕捉他们带给彼此的惊喜和震动,不得已分离的痛苦与眷恋。这一切以平淡的婚姻生活为底色,显露出别样的美和致命的吸引力。
所以,读完信后弗朗西斯卡的儿女轻易地原谅了母亲。他们甚至以母亲的这封信为契机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婚姻生活。似乎人到中年体会到婚姻中的无奈与琐碎,平淡与不甘,才能对母亲当年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继而理解她的出轨。
然而,对我个人而言,我无法原谅一个心事太多,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就出轨的母亲。因为她自己也知道:“当女人选择结婚生子后,在某方面,她的生命开始了,另一方面却停止了。她建立了现实的人生,而把个人需求放在一边,好让她的子女长大成人。”
因为这就是人生啊!
年少时看过这部电影,没留下什么印象;有十几年家庭生活的经历之后再看这部电影,冲击很强烈,“三观要炸裂了!”
很多名著,大多都存在“三观不正”的问题
《简爱》里罗切斯特先生有太太却仍然爱上了简爱;《月亮与六便士》里,思特里克兰德抛妻弃子去追求绘画艺术,后来还在岛上跟当地土著人结婚生子,是个彻头彻尾的渣男。我看完《月亮与六便士》之后,深深地体会到人追求梦想可以这样永无止境,斯特里克兰德为了梦想,完全抛弃了外界的一切,甚至抛弃了自己。
这样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震撼。
王小波说:“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小孩子会简单判断对和错,区分好和坏:抢我玩具的是坏人,跟我分享玩具的是好人;动物更简单,兔子觉得大灰狼坏;水牛觉得狮子坏。此种事实说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特别热爱价值的领域,对别人做出价值判断,真是太简单了。
然而,世界包罗万象,真相复杂深邃,人性绝不是非黑即白,岂是一句“三观不正”就能概括的?小说的目的是为了揭露生活的真实,人性的真相,以激烈的冲突碰撞出触及心灵的反思,并不负责提供答案,更不是低级教条的说教。村上春树甚至在书里直言不讳地说:“三下五除二就得出结论的人,并不适合当小说家,倒更适合当评论家或媒体人,再不就是某种学者”、“就我的经验而言,迫切需要得出结论的事情,好像远比我们想像的少,不管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我们实际上并不需要结论这玩意儿”。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判断《廊桥遗梦》是否三观不正。
与我而言,通过弗朗西斯卡回归家庭后擦干眼泪为家人做饭时的落寞,知道有些婚姻对人是彻彻底底的消耗,这些人在婚姻里只有义务没有权利,没人在意她的喜怒哀乐,她的人生是在孤独中劳作至死;通过四天时间弗朗西斯卡的欢欣,和余生长久的期待瞥见一丝身处不幸婚姻中的人对美好感情的向往,在自我感受和家庭责任之间艰难的权衡和抉择。
那些看似三观不正的艺术作品,正因为更深层次地披露真实而流芳百世。
如果看完一部小说只能简单得出一个结论,说明小说家和读者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好的小说,往往给人一言难尽五味杂陈的复杂感受,却难以宣之于口。小说家是故事的讲述者,冲突的制造者,越是偏离正常人认知的领域,越能发生震撼心灵的冲突,从而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这就是小说的意义所在。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