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作家简介 周立波作家生平
周立波作家简介,周立波作家生平?周立波(1908年8月9日—1979年9月25日),本名周绍仪,字凤翔,号刿卿,又名周奉悟,笔名有周立波、周德、张尚斌、雅歌、张一柯,湖南益阳人,中国现代作家、编译家,与赵树理并称“南周北赵”。
"史海沉钩空遗恨,沧海遗珠徒伤悲。芸芸众生擦肩过,从此巨擘是路人。"他是一个文学巨匠、一个热血前辈、一个为中国人民付出了毕生精力,临终还将一生积蓄捐出的平凡而伟大的人——周立波。
此周非彼周,立波有深意
"谁?周立波?周立波何时成作家了?他会做这样看起来比较傻的事?"
一定有许许多多的人有同样的疑问。因为打开各种搜索网页,"周立波"三个字出现的大几率都是某脱口秀主持人,只有当你敲出"作家周立波"时,你才会发现,原来我们的身边还生活着这样一个周立波。
他平凡又伟大、他内敛又奔放、他无名又著名。集矛盾于一身,集大爱在一己。作家周立波,是终将被载入史册的周立波。
作家周立波原名周绍仪。他出生于湖南一个诗书之家,从小受家庭影响,诗书傍身,文学造诣颇有成就。
年少时就曾写出了:"说是清溪没有溪,田壑道上草凄凄"的诗句。上学期间,接受了新思想熏陶,向往自由的他取英文"liberty——自由"的读音作为自己的笔名,周立波名字由此而来。
为自由而战的青年时代
青年时期的周立波曾师从王季范、徐特立等革命者,受他们影响,周立波走上了革命道路。
他曾经因散发传单被学校开除,也曾因参加大罢工被捕入狱,但这些挫折和打击并没有消磨掉周立波的革命热情,反而使他更坚定了革命的决心。
1935年,周立波光荣地加入了我党,开始负责编辑左联秘密会刊,编辑出版了《时事新报》。
就在这一时期,他翻译了著名的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这部近百万字的巨著是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成名作。
该小说于1932年发表,1960年获得了列宁金奖。小说描写了前苏联一个农庄的农民开展集体化运动的过程,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剧烈的社会变革历程。
这部打着社会主义的标签的著作在当时无疑会为青年周立波带来入狱的风险。
但革命的热情让他忽略掉了这些危险的因素,他用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作品的翻译中,宵衣缩食、夜以继日,辛勤努力终获回报。
周立波翻译的《被开垦的处女地》最终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奠定了他在左翼文坛的地位。
战地记者
我的手握着枪的同时,还握着笔。我的文章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诗是对乱世知识分子最形象的写照:明白所处的环境,希冀摆脱,期望出一份力却不知道该如何使劲。
苦闷、彷徨、无助而无能为力。青年周立波在学生时期就早早地确定了他要走的道路后,并开始坚定不移地为这条路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以保证自己能坚持走下去。
自己有写作的特长,有以笔为刀为枪的能力,那就在握枪的同时,握紧笔,以笔为枪,将犀利的文章做成子弹,射向敌人。
在校期间和加入左翼联盟后,周立波笔耕不辍,不断有文章见诸报端,并同时担任了几家报纸的副刊编辑。
抗战爆发后,周立波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在前线担任战地记者。他写通讯、出战报,以笔为枪,出没战场,先后编辑过《抗战日报》《救亡日报》。
在担任战地记者期间,他利用自己擅长细节描写的特长,亲临战场,在壕沟里了解战士的事迹,掌握战场的第一手资料。
他写出的消息、通讯都是战士们的战斗、生活场景,将一个个战士刻画得鲜活生动、真实质朴,因此,他参与编辑和写稿的报纸都深受战士欢迎。
忘我的工作热情、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他迅速成长。1944年,他又被派往《解放日报》这个重要的新闻宣传阵地出任副部长,并兼任报纸副刊编辑。
他的笔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而《解放日报》也随着革命的不断壮大、稿件质量的提高,影响力迅速扩大,逐渐成为我党最重要的出版物之一。
为什么我停不下手中的笔,只因为我深爱着这片土地
《暴风骤雨》,这部斩获斯大林文学奖的巨著在周立波不断奔跑的路上,横空出世。
1946年,周立波随部队转战到了东北。冰天雪地的天气,热情似火的乡亲。一到当地,浓厚的东北民风便深深吸引了周立波。
在工作间隙,他就像一个地道的东北老乡一样,走东家串西家,常常走到一家正好是饭点了,他就脱鞋挽裤腿,大热炕上一蹲,端着大海碗,哧溜着大碴子粥,听老乡讲西家长东家短。
将土改中谁做了什么小动作,谁家又闹出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笑话一一纳入自己的脑海。
这些琐碎的细节、跳脱的形象,还有那充满了浓浓东北味的方言土话,让周立波有了创作的冲动。
《暴风骤雨》这部书的雏形形成了。娟娟文字、鲜活的人物——英勇的赵玉林、坚定的郭全海、朴实的老孙头,还有狡猾恶毒的杜善人……
一个东北屯子里的真实土改历程、鲜明的人物形象、浓墨重彩的东北地方特色风土人情,在周立波的笔下活了过来,当我们一捧起书,满纸的乡土气息便扑面而来。
这部写实类的乡土文学作品一出版,好评如潮。
许多人奇怪:周立波一个湖南人,为什么对东北的风土人情、生活细节、土话方言,甚至人的思想感情会描写得如此生动、如此形象、如此深刻又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
“为什么我停不下笔,因为我深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这也许是对这些疑问的最好回答。因为爱,才必须给出自己能拿得出来的最好东西吧。
《暴风骤雨》不但在国内获得巨大成功,并享誉国外,为作家周立波赢得了斯大林文学奖。
紧接着,周立波又推出了可以说是《暴风骤雨》的续篇的《山乡巨变》,这部反映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小说,仍旧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
随着这部巨著的推出,逐渐奠定了周立波在中国作家中的乡土作家地位。
当年,他与孙犁、赵树理、柳青三位作家被并称做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四杆铁笔"。
因为不但以前没有人可以比拟他们,他们之后也长时间几无人超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临终将一生积蓄捐出——谁让我深爱着我的祖国
在那个特殊时期,像许许多多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周立波也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精神也遭受无法言说的折磨,他的身体渐渐垮了下来,疾病不期而至。
病榻之上,他嘱咐妻子,死后将他的全部积蓄捐给国家。
我们不知道他有多少积蓄,想想他那样义无反顾投身于革命的人,也不会有太多的积蓄,可仅就是这些微薄的积蓄,他也全部奉献了出来。
中国现当代文坛的一颗灿烂巨星陨落了,但他留下的文字时时温暖着我们;他坚定的步伐时时激励着我们;他崇高的精神世界时时鞭策着我们。
从战地记者到乡土作家,最后捐出所有积蓄,周立波,将一个人生的标杆竖在了我们前行的路上,成了指引我们不断修正自我的灯塔。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