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卧薪尝胆图片配上文字 勾践卧薪尝胆图片

时间:2023-08-17 编辑:有一个姑娘 浏览:0

  卧薪尝胆图片配上文字,勾践卧薪尝胆图片?春秋末年的大事件是“吴越争霸”,这段时期吴国和越国双方实力此消彼长,都有志得意满的时候,也有大败亏输的时候,最终笑到最后的,是越王勾践。27a0c20f4209aa297a6e24b022f66565_art5049981180.jpg

  那一年还有一部历史剧被很多人忽视了,它就是陈道明、胡军主演的《卧薪尝胆》。虽然陈道明演过很多历史剧,比如《胡雪岩》、《末代皇帝》、《八旗子弟》等,当然还有最出名的《康熙王朝》,但他最好的历史剧,其实应当是《卧薪尝胆》。

  十年了,是时候给《卧薪尝胆》正名了。

  《卧薪尝胆》海报

  一、何以春秋?

  茅盾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写过一篇论文《关于历史和历史剧:从〈卧薪尝胆〉的许多不同剧本说起》。在这篇文章里,他论述了吴越争霸时期勾践和夫差之间的历史行为的不同,以及历史上的大家们对二人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几部不同剧本的优劣。从这里我们也能侧面看到,吴越争霸的题材向来是戏剧的热门。

  值得一提的是,与《卧薪尝胆》同期播出的,还有分别由刘松仁和陈宝国饰演勾践的《争霸传奇》和《越王勾践》。

  由此可见,吴楚争霸、卧薪尝胆的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性,但它同样有一个不可避免的矛盾:按照现代人价值观拍摄的剧会叫座,却只是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复仇故事,是移植到各个时代都能上演的政治斗争剧;而按照春秋时期古人价值观拍摄的剧,虽然更能体现春秋风骨,却往往会让观众不太能够接受。

  《卧薪尝胆》选择了后者。

  《卧薪尝胆》剧照

  提到这部剧,曾经看过的人会说“我看过”,却不大会在平日里多加讨论。

  仔细想想,“勾践-范蠡-夫差-伍子胥”和“刘邦-张良-项羽-范增”这组对应其实很像,而同样的组合我们在历史上还能找出很多,那么勾践这一组区别于其他组的地方又在哪儿呢?

  在时代背景。勾践夫差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

  春秋战国乱悠悠,既然都是乱,那么为何会有春秋和战国之分呢?历史上以“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作为战国的开端,原因就在这里。

  “三家分晋”,指的是赵、魏、韩三家公伯因为势力越来越大,最后将原属于晋国的土地瓜分了。之后没过多少年,晋静公被杀,晋国彻底灭亡;“田氏代齐”则指的是姜子牙后人吕氏在齐国的政权被大夫田氏取代,仍称齐国。

  这两个故事都表明了一点:在这个时代,吞并别国甚至大夫僭越已是常态,司马光《资治通鉴》就从这里开始写,开头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随后洋洋洒洒千字议论:“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害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而我们再来看春秋,虽然被孔丘称之为“礼崩乐坏”,诸侯国之间争斗不止、周天子无法发号施令,但无论是从齐桓公尊王攘夷开始,还是到楚霸王问鼎中原,以及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这些霸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名义上承认周天子的统治,彼此征讨要借着替天子征讨的名义,虽然有违礼制,却不敢过分越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个人意识觉醒,诸侯慢慢不再依赖周天子就可以独立生存,这是分崩离析的开端。

  吴楚争霸的故事就发生在春秋末期、战国前期。在这样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争斗越来越激烈,却轻易不会吞并别国。吴王夫差攻下越国后,只是俘虏了越王勾践,却保留了越国的宗庙和臣民。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后终于复仇,由于吴王自刎而死,吴国终于给灭了。可见,斗争越来越激烈,吞并大国的事情也终于发生。也因此,有史学家将越王灭吴作为战国开始的标志。497cf392168331af6c4c6f0e331679dc_art40711034.jpg

  无论如何,卧薪尝胆的故事都是发生在这两个时代之间的重要转折点。我们能从中看到越来越蓬勃的野心,也越来越能感受到春秋风骨的遗存。

  《吴越春秋》记录了一个关于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被楚国通缉,不得已跑到吴国。到了江边遇到一个渔夫,渔夫送伍子胥过江后,伍子胥担心渔夫会告发自己,不由得回头去看。渔夫却为了让伍子胥没有后顾之忧,自沉于江中。

  很多行为现代人是无法理解的,习惯了用博弈论来讨论问题的人,是难以领会何为古之义士、春秋风骨的。

  二、春秋风骨

  《卧薪尝胆》是能表现出这种春秋风骨的。导演说:“我们既不能重复前人,又不能完全从当今的社会意识出发来理解这些历史人物。”

  首先是全剧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形象,勾践和夫差。

  在我们以往的认知里,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而夫差荒淫无道、滥杀无辜,因此这是一出好人被坏人打倒最后终于复仇的戏。事实上,很多传播很广的剧就是这么改编的,这样更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大秦帝国之裂变》也将商鞅改编成了道德模范,《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里的海瑞、胡宗宪、李鸿章等都能让观众有极强的认同感。

  但当我们看到他二人的史料后,会发现这两个人其实一点都不可爱。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越王勾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刭死。”和越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吴王不甘为奴,宁肯自尽。

  吴王是吴国的统治者,他高傲无比,意图争霸天下,失败后却也视死如归。剧中花了大量篇幅表现他为了吴国的霸业而进取的事迹,比如为了挑拨勾践和范蠡的关系而去索要西施;为了民生而开邗沟(对水资源的依赖同样可以表现出春秋的时代背景),这些在剧里有非常多的表现。他绝非那个贪恋美女最终失去国家的吴王。

  而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父亲吴王阖庐是被越国杀了的,因此夫差当王之后,命令左右每天都问自己有没有忘记勾践的杀父之仇,每次夫差都大声回答:“不敢!”这一情节后来被陈凯歌用在了《荆轲刺秦》的秦始皇身上。

  同样,忍辱负重的反义词其实是阴险狡诈。《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后面还加了一句“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飞鸟尽良弓藏”的典故就出自他和范蠡、文种。虽然这是一个复仇者的故事,但我们很清楚,越王绝不是普通的复仇者。

  史书记载,他为了谋求吴王的信任,甘愿在吴王生病时吃粪便,这种举动任哪个正常人都难以做到。剧中还虚构了不少他的事迹:任由自己的王后被人凌辱,为了讨好吴王而牺牲范蠡的妻子西施,用威压逼死自己的爱将岩鹰等。这些事迹都体现了他的性格特征: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这些夫差是干不出来的。db9b31d96a2f55e2793fc85809f4fa28_323b3b8f374f4b948083504a6539ea3d.jpeg

  这样来看,卧薪尝胆的故事就不那么可爱了,越王并非完全的“伟光正”,观众很难认同甚至代入。但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勾践和夫差,没有道德判断,有的只是为了心中的信念而不顾一切。

  越王勾践从起初被俘后不愿低下高傲的头颅,到最终装疯卖傻扮奴隶,剧中用了十多集的篇幅来描述。直到第二十五集,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在山崖边上对峙,最终勾践臣服在地,这一幕非常震撼。

  而剧中的其他重要角色,比如范蠡、文种、伍子胥,故事里尤其强调他们的楚国人属性,甚至花了不少篇幅和细节来交代,这也是对春秋时代背景的把握。当时楚国国力雄厚,土地肥沃,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的温饱早已满足,因此楚国人纷纷开始谋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土地分离。

  至于表现春秋风骨的重要角色,扶同也是其一。身为勾践弟弟的舅舅的他,虽然戏份不多,却表现出了和通常意义上为了自家利益而危害社稷的外戚不同的形象。为了不让越国大乱,让勾践成为越王,他亲手杀了自己的外甥,然后自杀。

  同样的,剧中还有始终和勾践对立的石买以及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奸臣的伯嚭,各自的形象都被丰满了。

  比较一下《康熙王朝》。

  《康熙王朝》中,陈道明饰演的康熙。

  清朝是一个专制集权朝代,文化禁锢,不是不能拍,但拍的时候要客观。康熙虽然被承认是一代明君,也确实做了很多实事,但他大兴文字狱,强调满汉之分,这一点创作者也需要明确。

  但在这部剧里,我们看到的却是康熙皇帝开明政治,比如沿海海禁,本是历史的倒退,导致民不聊生,书本上都对这项政策大加批判。但电视剧为了凸显康熙的个人风采,将其归咎于台湾郑氏的阴险狡诈,而康熙皇帝则被塑造为关爱苍生、为了百姓不受苦而下令海禁的仁君。这是不可取的,违反了历史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

  三、舞台风采

  春秋末期是一个暗黑的时代。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三国演义》导演沈好放拍摄的《东周列国·春秋篇》就被很多观众视作“恐怖片”,色调偏暗、音效瘆人。而《卧薪尝胆》也继承了这一点,无论是室外还是室内,无论是打光还是道具,都以阴暗为主。导演自己就说过:“影像风格的定位取决于摄影照明的把握,影调呈现厚重感,忌讳亮堂堂的画面;追求黄绿倾向的‘青铜色调’。”

  这部剧非常有舞台化特色,很有质感。这样的场景和服化道,能让人迅速感受到这是先秦文明时期,而非放之任何朝代皆适用的剧。《卧薪尝胆》里勾践刚登场时就非常有美感。

  既然是舞台剧,那最重要的,自然是表演。

  很多人说,陈道明的表演拿腔拿调,演什么都像康熙。其实不然。以本剧为例,陈道明在其中是先扬后抑,起初十分张扬,意气风发,身为越国监国太子的他,屡战屡胜,终于打败了吴王阖闾,不可一世。志得意满的勾践无论是肢体还是语气,都传达出一种外放的霸气。

  陈道明饰演的越王勾践

  而等到败在夫差手里后,高傲的他一言不发,遗世独立,不愿屈服于夫差,虽然不动声色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傲气。

  再往后,勾践终于臣服,陈道明的表演也随之生活化、猥琐化了,将一个内敛、普通的奴隶形象展现了出来。

  然而他的内心却又饱含着宏大抱负,双眼中散发出的,是历经沧桑的王者气质。

  胡军演的夫差和他演的乔峰截然不同。同样是英雄豪杰,乔峰胆大心细,从不偷偷摸摸,不搞阴谋诡计,敢爱敢恨;夫差却深谙政治斗争,尽管形象颇为光明,但身为吴王的他,自然会玩弄权术,这里的夫差没有乔峰那样的豪情壮志,却多了几分问鼎的豪情。

  《卧薪尝胆》剧照,胡军饰演的夫差。

  《天龙八部》剧照,胡军饰演的乔峰。

  三个重要配角则分别是贾一平扮演的范蠡、郑天庸扮演的文种和王冰扮演的伍子胥。

  贾一平饰演的范蠡

  可以看出,贾一平的铿锵有力是在学陈道明,剧中多次出现他激昂大义的场景。一身白衣,倒颇似陈道明之前饰演的东方朔。

  郑天庸饰演的文种

  郑天庸饰演的文种则表现得很是文种,智谋不及范蠡,才能却有过之而不及,能将国家治理好,也就只有这种政治家了。

  王冰饰演的伍子胥

  至于王冰老爷子饰演的伍子胥,和他之前饰演的李鸿章截然不同:李鸿章忍辱负重,为国为民;伍子胥则霸气十足,权倾朝野。同样是几朝元老,给观众的感觉却大相径庭。

  当然,丁勇岱饰演的伯嚭、戈治均饰演的石买、马精武饰演的允常和杨在葆饰演的阖闾等,戏份不如以上几位,却也都贡献了极具舞台风采的形象。唯一美中不足的,则是西施的扮演者安以轩,演惯了偶像剧的她突然出现在本剧中,台词和形体都比旁人差了不少。

  再比较一番《康熙王朝》。这部剧里最出名的自然是康熙皇帝怒斥群臣那场戏。那场戏里,陈道明抑扬顿挫,情绪饱满,表现极好。但实际上是有问题的。

  首先,从史书上我们能发现,很少会有“帝(大)怒”的字样出现在康熙的身上。这个在后世被认为是仁君的康熙,和文臣们关系很好,几乎不对外发火。不对人发火不代表软弱,《雍正王朝》里焦晃老爷子饰演的康熙,不怒自威,往那一坐,气场威压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其次,康熙作为皇帝,他的那番陈词相当于直接将用人不当的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可剧中又表现出他将责任推给了群臣,这在逻辑上是不符的。同时,也没有哪个政治家会这样做,不符合人物动机。

  结语 “回春”的历史剧

  2007年年初,央视和湖南卫视都搬来了开年大戏:《卧薪尝胆》与《大明王朝1566》。这两部大手笔、大制作的历史正剧均低开低走。

  《贞观之治》海报

  再往前一年,北京卫视播出的《贞观之治》由史学博士孟宪实和文学家阿城合力编剧,同样铩羽而归。同年还有后来屡被提及的“大秦帝国”系列第一部《裂变》……

  可以看出,新世纪以来,各种戏说剧、古装传奇剧层出不穷,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历史正剧的市场。刘和平在当年就说过:“之前电视上播出的历史剧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在质量上也没有保证,这就影响了观众的口味。每天只吃一道菜谁天天吃都会觉得烦,何况菜的味道还没有保障。”

  再往后的事情我们也都清楚,历史剧迎来了十年寒冬,不仅《三国争乱之春秋淹城》、《王阳明》、《李冰传奇》这些剧只能在网上看到韩国流出的资源,就连历史剧大导演张黎的《孔子春秋》至今也都没能卖出去。2012年饱受期待的《楚汉传奇》高开低走,口碑和收视均遭遇滑铁卢。

  《楚汉传奇》海报

  随之而来的,是诸如《芈月传》、《武媚娘传奇》这种打着历史剧旗号大行其道的传奇剧,捏造历史、颠覆形象,在网上引起争议。而恰恰是争议让这些剧赚足了眼球,接下来还会有《上古情歌》、《赢天下》、《霍去病》等披着历史剧外衣的剧“粉墨登场”。

  今年,有了《于成龙》和《大秦帝国之崛起》的播出,就有人感慨历史剧回春。但在当前情况下,电视剧市场真的还会给历史剧分一杯羹吗?历史剧真能回到十年前的水准吗?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