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於期因为什么被秦始皇追杀?樊於期历史简介
樊於期因为什么被秦始皇追杀?樊於期历史简介 ?樊於期(?―公元前227年),战国末期将领。原为秦国将军,参与谋反。畏罪叛逃燕国,被燕国太子丹收留。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时,荆轲请求以樊於期首级与庶地督亢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以利行刺。樊於期获悉,自刎而死。
《战国策。燕策三》中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荆轲刺秦王,讲述的是战国末年,秦将王翦大破赵国,俘虏了赵王,收了赵国的地盘,然后向北挺进,打到了燕国南边的边境。燕国太子丹非常恐慌,便请荆轲去秦国刺杀秦王。
荆轲想了想,如何能让秦王信任他,想出的主意是:投其所好。当时秦王正向全天下以千金悬赏樊於期的首级,而樊於期正好在燕国。
为了博取秦王的信任,荆轲对樊於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得他自杀,拿着他的首级去秦国献给秦王了。
那么樊於期是谁,为什么秦王如此恨他,不惜花千金买他的首级呢?
樊於期本是秦国将领,因得罪了秦王逃到燕国,秦王诛杀了他的父母和族人,还要追杀他。
战国末秦国崛起,势不可挡,统一天下是铁板钉钉的事,天下有识之士投奔秦王都来不及,怎么会有人明明得秦王重用还要叛逃呢?
翻开有大秦名将录的《史记.秦始皇本纪》,里面记录了每个为秦国出征的将领,没有樊於期这个人。而在杨宽的《战国史》中,他认为另一个秦将应该就是樊於期。
此人叫桓齮,公元前237年被秦王拜为将军,同王翦和杨端和一起攻赵,战功立了不少,但最后他遇上了赵国的大将李牧,死于李牧之手。
杨宽认为桓齮就是樊於期的理由是:两人的记载时间相近,樊於期率军攻打敌国,战败不敢归,于是选择叛变。且两人的名字发音相近,也许是百姓口口相传导致的记录错误。
虽然无法考证当时秦人对两人名字的读音是否存在相似,但从两人的结局上来看,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桓齮攻赵有输有赢,输了也班师回朝了的,且最后是战死在李牧的手下。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有记载:“秦师败绩,桓齮奔还。”
而樊於期是直接叛逃,还被秦王悬赏买首级。
荆轲携樊於期的首级去刺杀秦王是公元前227年,桓齮被李牧杀死是在公元前229年。
有没有可能桓齮当时没死,而是败逃去了燕国?战场上,从李牧眼皮子底下假死,大概率是做不到的。
看样子,没有樊於期的记载应该是有其他需要隐藏的秘密。毕竟古代的历史都是史官记录的,若王有令,从记载中抹去某个人,是正常的操作。
樊於期叛逃秦国,不一定是与秦王有直接的关系,也许是跟秦王身边的亲近的人有关,比如权臣吕不韦。
秦王嬴政继位后,吕不韦作为辅臣,把持了朝政很多年,加上他和赵太后的暧昧关系,樊於期对他很不满。
公元前240年,吕不韦为报五国联合攻打秦国的仇,派兵反攻山东的五国。他先派出蒙骜、张唐领兵五万伐赵。又于三日之后命长安君成蟜于樊於期一起再领兵五万前去支援。
成蟜当时年少,才17岁,对领兵作战之事不熟,便凡事都与樊於期商量,对他非常信任。
而樊於期此时没把心思放在作战上,而是选择公报私仇,在成蟜身边不停地诉说吕不韦对秦国的不法行为,指责他盗国,还专门写了篇榜文揭露吕不韦的恶行。
就算樊於期在榜文中陈述的都是事实没有愿望吕不韦,但眼下是对赵国用兵的时候,不是他樊於期表现自己,搞窝里反的时候。且朝中各将领都惧怕吕不韦的权势,谁敢在这个节骨眼上响应樊於期?
但是不谙世事的长安君成蟜将樊於期的话听进去了,他同意趁蒙骜兵马困于赵国之际,率军清君侧,铲除吕不韦。
樊於期可真是个小人啊,成蟜在他的怂恿之下起兵,他却没有兵援成蟜,纯粹就是借刀杀人,让成蟜去当炮灰。
果然,嬴政看到樊於期的榜文后,震怒拍案,遂令王翦带兵讨伐成蟜。成蟜本来就不懂军事,遇到老将王翦,除了溃败没有别的结局。成蟜替樊於期受过,樊於期却因为没有参与造反毫发无损。
让樊於期最终叛逃的导火索,是长信侯嫪毐。
嫪毐本是靠着吕不韦才攀上赵太后这根高枝的,但有了赵太后这个靠山,自己的实力强大后,嫪毐便与吕不韦明争暗斗。樊於期憎恨吕不韦,便帮助嫪毐对付他。
可他光想着反吕,却没想过最想杀嫪毐的人是秦王嬴政。嬴政虽然吕不韦和嫪毐都想除,但首要是除掉嫪毐这个令他蒙羞的奸佞。
作为嫪毐的党羽之一,樊於期也是嬴政打击的对象。狡猾的樊於期不会坐以待毙,赶紧逃到了燕国。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