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简介500字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时间:2023-09-10 编辑:赚钱 浏览:0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简介500字,飞夺泸定桥的故事?飞夺泸定桥》是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科长的彭加伦于1935年5月所写的短文,记述了这段战事,收录在1937年2月于延安编成、1942年正式出版的《红军长征记》中,被选入人教版2019年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中的阅读材料中 。4d4c7eb167d6d64db3a8a1884dd46841_8-810-jpg_6-1080-0-0-1080.jpg

  1933年秋到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面对国军的第五次“围剿”顽强作战。

  但由于当时领导人博古和德国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红军先后作出种种努力都无法阻断国军的进攻,眼看在中央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一路向西,进行长征。

  红军历经贵州遵义,经过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成为红军的领导人。

  至此毛主席的思想光辉开始散发出热量,并照耀着前进的路。

  1935年5月,红军四渡赤水进入四川,这时的红军队伍大概还有三万多人,疲惫不堪、缺兵少粮。

  然而,在他们身后是蒋介石从各地调兵遣将,集合而来的二十万大军,由薛岳率领,一路穷追不舍。

  西面,是滇军孙渡部沿着雅砻江的布防;东面,则有川军杨森的第二十军和郭勋祺、陈万仞等部的联合阻截。

  现实逼得他们不得不继续往前行,直到来到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地方——四川安顺场。此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渡河,除了有大河天险,主要渡口上还布满了川军刘文辉的部队。

  当时红军面临的困境,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十面埋伏”。

  面对这一困境毛主席英明决断作出了重要选择,强渡金沙江进入川西。这一决定,蒋介石是完全没有想到的。

  早在中央红军刚刚离开江西苏区的时候,鄂豫皖”剿匪”总司令部秘书长杨永泰就曾对他说过:红军很可能渡过金沙江进入川西。

  可是蒋介石却嗤之以鼻毫不理会,心想:你懂不懂历史?不懂就多去看看书。

  蒋介石之所以有这个错觉,是因为他曾经看过一部历史书《庸庵文续编》,清末北洋幕僚薛福成所著。

  讲的是太平军领袖石达开,带着一支农民军,同样被追了半个南方,同样被打得还剩三四万人的队伍,同样在大渡河边却迎来了全军覆没。

  当情报最终证实中央红军向着大渡河边的安顺场走去时,蒋介石内心激动了:“我以为只有我这种不看书的人不懂历史,没想到你毛泽东浓眉大眼也不懂历史。

  中国版图这么大,你为啥非要走石达开的死路?”蒋介石认为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结局已经注定了,于是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历史总是会重演啊!

  然而,令蒋介石所预料不到的是,毛主席也读过《庸庵文续编》。

  而且对于石达开的故事,毛主席比蒋介石更熟悉,毛主席认为:“石达开之所以被围困在安顺场而不能渡河,根本的原因是他收买的那个彝族土司背叛和出卖了他,不然清军也无法顺利地通过彝区来到大渡河边。毛主席说顺利度过大渡河的关键是和彝人关系的处理。”

  毛主席是出了名的酷爱读书,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空毛主席手里总会捧着一本书来读。

  早在1918年,毛主席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就借着管理员的便利阅读了大量书籍,深受当时新文化的影响。

  据毛主席年轻时的挚友罗章龙的回忆录里记载,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时最热爱的著作是《读史方舆纪要》。正因为这一部书成为了毛主席在此次长征中战胜蒋介石的重要法宝。

  《读史方舆纪要》是明末清初顾祖禹所撰写的一部古代中国历史地理、兵要地志专著。

  全书近300万字,历时三十年才著成。被后世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

  为何说这一部书是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制胜法宝呢,原来石达开率军到达四川安顺场时,石达开其一没有与彝族人搞好关系,他们的太平军看不起彝人,因此被彝族土司背叛出卖。

  其二是石达开耽误渡河最佳时期,等到六月河水暴涨大军渡河更加困难,因此被清军追上。其三是石达开根本就不知道大渡河上游约一百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座泸定桥。

  而《读史方舆纪要·四川》这部分中,详细地介绍了金沙江上铁桥的来历,指出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其实是清代在吐蕃‘铁桥镇’的基础上修造的,并且还说先有沪定桥,后有沪定镇。

  原来早在三百年前,藏族和汉族的物质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转渡。

  因渡河不及时,大渡河两岸经常货物堆积如山,一些鲜活食品因无法过河而腐烂,而频繁的军队调动在这里也成了梗阻,因此当地人在溜索的基础上建造了铁索桥。

  到清朝康熙年间,他下令在此铁索桥的基础上重新建一座桥梁,也就是如今的“泸定桥”。

  毛主席带领红军抵达安顺场后,很快击溃了对岸的敌人,并且组织先遣队陆续过河。但安顺场架桥很困难,而船又不够,全军难以在短时间内从这里过河。

  5月26日听取刘伯承、聂荣臻详细汇报过河和架桥的情况后,毛主席想起了曾经读过的那本《读史方舆纪要》。书中记载的泸定桥就在离安顺场一百多公里的地方。

  毛主席当场拍板:红军沿大渡河赶向安顺场以北一百七十公里的泸定桥,限两天赶到。于是,诞生了我们在课本里读到的那篇著名的《飞夺泸定桥》。

  红军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昼夜奔袭,终于在5月29日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这里就有一些疑问了?蒋介石难道不知道大渡河上有座泸定桥吗?

  为何不派守桥的人炸了它呢?仅凭22名勇士怎么能夺下敌人火力扫射,还是赤溜溜的铁索桥呢?

  事实上蒋介石还真不知道有个泸定桥,也没有料到红军行动如此迅猛,怎么来得及下令炸桥呢?

  而飞夺泸定桥是22名勇士一边铺设桥板一边吸引对面的火力,等到强渡河的先遣队绕到敌人后方才一举将其歼灭掉。

  等到全军顺利通过大渡河后,红军才彻底甩开蒋介石国军的围堵,毛主席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为什么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熟读历史呢?

  也许是因为历史是过去无数个世代里,对曾经活着的人的记录。

  无论记录的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它所记录的核心都是人,人的思想,人的行为,人的语言,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人生不可能一遍遍重来,去等着你找到最适合的路,但历史却可以一遍遍重读,直到你从中发现最本质的道理。这个道理也就是“历史规律”。

  就像毛主席通过历史,最终带领红军顺利渡过大渡河,避免成为“第二个石达开”一样。

  再比如同样是读《资本论》,毛主席读得并不多,但却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

  而蒋介石虽然吹嘘自己读《资本论》读到废寝忘食,但直到自己被撵到台湾,也没搞清楚为什么会失败。

  从这个角度来看,毛主席读到的是历史,而蒋介石读到的大概是历史故事。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