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的意思解释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谁写的名言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的意思解释,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谁写的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拼音:dú shū bǎi biàn,qí yì zì xià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略》。
1、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出自哪里
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可能有些道理不容易明白,其中的内涵可能也不能够理解透彻,但是只要长时间的读书,那么就会收获很多的知识,相应的知识积攒的多了,碰到很多问题的时候就会迎刃而解,正所谓“读书百遍而义自现”那么“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出自哪里呢?“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出自《三国志·魏志·董遇传》。这个著作是二十四史之一,作者是陈寿,文学体裁方面属于纪传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中,见的意思是知道、显现、表露出来,古同“现”,整句话的意思是书读的多了,就能够自然的明白所读之书的本意。
2、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哪本书
在对待别人的时候或者是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我们都要心存善念,如果心里面生出了一些邪恶的想法,并且将这些邪恶的想法付诸于行动,这些罪恶可能暂时不会被发现,但是这些罪恶之事做多了,总会有被发现的一天,也会没有好结果,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那么“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哪本书呢?“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中,不义的意思是违反正义的事情,毙的意思是倒下去,扑倒,这句话是一个复句式,可以做分句,也可以做宾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坏事做多了就会自取灭亡,与之相近的词,还有作法自毙、自食其果、作茧自缚等。
3、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出自哪里
该句出自《周易·系辞下》,另外,《系辞》是《十翼》中的两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子在国家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了危险的时刻,在国家存在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出现败亡的可能。《周易》所提出的中心思想就是任何的事物都是具有两重性的,自然界之中是有着阴阳两面以及动静、刚柔等相反属性的一些事物,而且在这部书里面还提出了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以及生生之谓易等不同的观点。另外,在书里面还阐述了八卦的来源以及圣人四道,乾坤德性等诸多的方面,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部重要的著作。
4、林深时见鹿出自哪里
这是出自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的一句,不过这句话跟李白原文还是有一点差异的,只差一个字,原文是树深时见鹿,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区别,但是意境方面差的还是比较远的。这句话是属于李白众多名句中的一句,整个的诗的意境是比较优美而又深沉的,原文是李白在拜访人的时候路过,树林之中的小路,在树林深处看到了小鹿。这句话后来被人们改写或仿写过很多比较相似的句子,这些相似的句子刚开始读的时候虽然有韵味,但是反复读之后,还是会感觉有点尴尬,而李白的这首诗更加有韵味儿。
5、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出自哪里
很多人想知道的是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出自哪里呢?其实这句话出自《徐霞客游记》。少年徐霞客立下了一个伟大的旅行志向,那就是“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在30多年的旅行考察中,徐霞客主要是徒步旅行,甚至很少乘船,经常独自带着行李旅行。他访问的大多数地方都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人迹罕至的边境地区。他几次遭遇生命危险,与死神搏斗,尝到了旅途的艰辛。学好语文这门学科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学习一些基础的知识之外,在平常的时候,我们还要对各种各样的知识进行积累。
6、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出自哪里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出自《三国志·蜀志传》。意思就是不要因为是一件小的坏事就去做,也不要因为是一件比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其实这是现在经常会使用到的一个汉语的词汇,是当时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在他的诏书里面所使用到的一句话。而这句话给人们所传达的信息就是一些做人的道理,所谓的善当然就是一些很小的善事,即便是很小也应该去细心的完成,一定要去做,至于恶当然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即便是很小的一件恶事,也是不能放纵自己去做的,小善慢慢的就能够积累成为了大善,而小恶慢慢的就会积累成为大的恶事。
7、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出自哪里
出自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荀子是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学生中最优秀的是法学家韩非子、秦朝丞相李斯、汉朝丞相张苍。可见荀子之学为实学也。
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说明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论述学习的内容和途径,第四段阐述学习的最终归宿。文章语言精练,设喻贴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的意思出自哪里
无论是在追求理想,还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哪里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意思是出自屈原所写的《离骚》。整句话意思是追求真理的道路又远又长,我要不遗余力的进行追求和探索。这句话中的路的意思是道路;漫漫的意思是道路遥远的样子;其指代的就是路;修远的意思是长远;吾的意思是我;上下的意思是上天下地,指不遗余力;求索的意思是追求和探索。
9、负荆请罪出自哪里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谢罪。”
负荆请罪,汉语成语,拼音是fù jīng qǐng zuì,意思是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成语释义:
负:背,背着。荆是落叶丛生灌木,四五尺,茎坚硬,可作杖。荆条长而柔韧,可以编制筐、篮、篱笆等。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处罚。背着荆杖,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
近义词:幡然悔悟、引咎自责、肉袒负荆
反义词:死不悔改、一意孤行、兴师问罪。
10、开天辟地出自哪里
【释义】表示开始有人类历史,也用来表示前所未有,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出处】徐整《三五历记》。
人们生活在天地之间,但没有人知道天地是怎么形成的,但从上古却流传下一个盘古氏开天辟地的神话。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地还没有形成,到处是一片混沌。它无边无沿,没有上下左右,也不分东南西北,样子好像一个浑圆的鸡蛋。这浑圆的东西当中,孕育着一个人类的祖先——盘古。
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在这浑圆的东西中孕育成熟了。他发现眼前漆黑一团,非常生气,就用自己制造的斧子劈开了这混混沌沌的圆东西。随着一声巨响,混沌世界一分为二,轻而清的阳气上升,变成了高高的蓝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变成了广阔的大地。从此,宇宙间就有了天地之分。
盘古出世后,头顶蓝天,脚踏大地,挺立在天地之间。以后,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这样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高得不能再高,地厚得不能再厚,盘古自己也变成了九万里长的顶天立地的巨人,像一根柱子一样撑着天和地,使它们不再变成过去的混沌状态。
盘古开天辟地后,天地间只有他一个人。因为天地是他开辟出来的,所以他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天地也跟着发生不同的变化。他高兴的时候,天空晴朗;他发怒的时候,天空阴沉;他哭泣的时候,天空下雨,落到地上汇成江河湖海;他叹气的时候,大地上刮起狂风;他眨眨眼睛,天空出现闪电;他发出鼾声,空中响起隆隆的雷鸣声。
但无数年后,盘古还是死了,躺倒在地上。他的头部隆起,成为东岳泰山;他的脚朝天,成为西岳华山;他的肚子高挺,成为中岳嵩山;他的两个肩胛,一个成为南岳衡山,另一个成为北岳恒山。至于他的头发和汗毛,全变成了树木和花草。
后来,才有了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三皇,即天皇、地皇和人皇。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