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什么意思?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翻译

时间:2023-09-22 编辑:赚钱 浏览:0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什么意思?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翻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提出的响亮的口号。“文章合为时而著”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赋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也。“为时而著”,对于读书人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古往今来,做到“为时而著”的虽不乏其人,但可以肯定地说,更多的是虽有“为时而著”之心,却未必有真正的“为时而著”之“文”。1c2d0129f2cb40cf8f8a7779a60db71f_03f173593a914685b7647554b3005521.jpeg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谁提出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谁提出的?其实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话是白居易提出的,这句话出自唐代白居易的《与元九书》,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深远的伟大诗人。他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是为时代而写的,诗歌是为事物而写的。”他的诗歌思想主要是关于早期寓言诗的创作。这里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反映时事,另一种是为了现实。反映的东西不一定是时事,但目的是为了现实。它不仅是一句古老的格言,也是历代文人历史使命的集中总结。

  2、劝学是谁所著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说明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论述学习的内容和途径,第四段阐述学习的最终归宿。文章语言精练,设喻贴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又称孙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县)人,先秦儒家后期的代表人物。曾两次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属山东)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与其弟子撰有《荀子》一书。

  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谁提出的

  很多朋友对于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知识都是相当感兴趣的,不过对具体的内容不甚了解,很多人想知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谁提出的呢?其实这句话是孔子提出的,出自《论语·泰伯》。意思是人的修养是从学《诗》开始,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孔子他要求他的学生不但要讲究个人的修养,还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与技能。孔子对于我国的思想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论语中有很多思想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同样适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4、贾思勰所著的什么是古代农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不少朋友对于我国古代的一些科学著作都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知识可能不太了解,比如贾思勰所著的什么是古代农学体系形成的标志呢?其实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古代农学体系形成的标志,《齐民要术》这本书主要的内容是我国历史上自秦汉以来,在黄河流域地区的农业科学技术以及农业方面的知识。它奠定了我国农学体系的基础,为后人的农学知识和农学学术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据。同时这本书在农学方面也有着比较高的地位,是我国目前为止比较早且完善的农学方面的书籍之一,也是世界农学史上较早的名著之一。

  5、贾思邈所著的什么是古代农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贾思勰所著的这本《齐民要术》,它主要记载的是一些关于农学方面的知识,这本《齐民要术》被称为我国古代五大农书之首。在这本书中记录的主要是黄河流域的下游地区的一些农业生产技术,这本书中涵盖了农、林、牧、副、渔多个农业部门的有关知识。《齐民要术》总共有十卷九十二篇,这本书中系统的总结了在这个时期以前的人们的一些生产经验以及如何进行食品加工贮藏、垦荒治荒,并且详细的介绍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土壤/不同的农作物以及气候等问题来进行种植。因此这本书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

  6、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7、木兰诗是谁写的

  木兰诗是宋代郭茂倩写的,这首诗是出自乐府诗集,木兰是属于南北朝时期,北方一首比较有代表性的叙事性民歌,也是属于乐府诗,也被称之为是木兰辞。这首诗跟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之为是乐府双壁,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一个女孩叫木兰,女扮男装代替自己的父亲参军,在战场上屡见奇功,最终军队凯旋回到了故乡,皇帝想要让她到朝廷为官,但是她却不愿意做官,只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家跟自己的亲人团聚的故事。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女子也可以保卫国家,也拥有保卫国家的热情,而且特别勇敢善良的品质。

  8、有的人是谁为纪念鲁迅而写的

  《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而写的。

  《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通篇使用对比,在相互的对照中将现实世界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方式及其历史结果艺术呈现。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善用对比,对比造成两种生死观的巨大落差,更有助于揭示其美丑、善恶的本质区别;同时,这种对比是贯穿全篇各节的,从全诗而言则是用了铺陈手法,依次展开。文中多处暗引鲁迅的诗文,如“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源于鲁迅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则源于鲁迅《野草·题辞》中“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数句。化用鲁迅诗文以讴歌鲁迅精神,形象而又鲜明,能更透彻更贴切地表达诗作的主题。全篇语言凝练,富于节奏感。情感表达在对比中产生强烈的效果。使人过目不忘。

  9、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意思

  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化,我们常常在生活中见到一些汉语词语,很多人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很多人都想知道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意思是什么呢?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聪明的人往往会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有大智慧的人会伴随着事物发展方向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这句话是出自汉代桓宽的著作《盐铁论》 卷二之忧边第十二篇。这《盐铁论》是西汉的桓宽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对当今中国的发展很有借鉴意义。

  10、君子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意思

  君子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出自王维的《杂诗》里,意思是你刚从家乡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你来我家的时候,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如果你是老家人,你应该知道一些关于它的事情。这句话似乎是在问老家的情况,但诗人只是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中充满了疑问,不知从何说起,所以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犹豫和他者的惊讶。“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个问题让对方困惑不解,问的不是人,而是事。梅花是在这个时候开的吗?读者一定也很惊讶。但正是这样一个充满笑话、回味无穷的问题,令人回味无穷。

  11、木兰诗的作者是谁?

  《木兰诗》的作者是郭茂倩。

  《木兰诗》是中国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郭茂倩(1041—1099年),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有载),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

  出身太原郭氏。自幼受诗礼熏陶,熟知音律,善篆隶,才气非凡,对诗歌兴趣极浓厚,以编纂《乐府诗集》百卷扬名后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书中《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后人合称“乐府双璧”。

  12、木兰诗是谁写的?

  木兰诗出自《乐府诗集》作者是郭茂倩。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又名《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

  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13、相知无近远万里尚为邻是唐代张九龄的诗这首诗的题材是

  很多朋友对于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知识都是相当感兴趣的,不过对具体的内容不甚了解,很多人想知道相知无近远万里尚为邻是唐代张九龄的诗,这首诗的题材是什么呢?其实这首诗的题材是送别诗,这句诗的意思是最好的朋友不分远近,远在千里也是邻居。出自张九龄的《送韦城李少府》。这是张九龄在洪州时与挚友告别时写的。张九龄文笔坦荡,意境宽广,尤其是“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并流传给了后代。

  14、短诗三首的作者是谁

  短诗三首的作者是冰心。

  拓展:诗的开篇与后面是总分关系,先总述,再具体说“这些事”所指的内容。具体写“这些事”:

  一是“月明的园中”指自然之趣

  二是“藤萝的叶下”指童心童趣

  三是“母亲的膝上”指母爱和亲情。

  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依恋和母爱的温馨。运用排比和连续的反问,通过描写面朝大海心中的感受和感叹,赞美了大海的广阔与博大,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挚爱之情。

  诗人由鸟儿为躲避风雨而归巢,想到了自己遇到心中的风雨唯有投入母亲温暖的怀里,深情地赞美了母爱的温暖与无私。

  15、诗人谈诗的作者是谁?

  曾卓。

  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鲁藜的诗《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简练明晰的文字,严谨的结构,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

  文章开头写道:“人们谈论鲁藜的诗,一般都没有提到这一首。而我对它却很有偏爱。”说明我对这一首诗有独特的感受。曾卓偏爱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一是可能是个人兴趣爱好所致,二是可能包含了这首好诗,却被人忽略的意味,三是曾卓特别喜欢这首小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领略了诗的意境之美,今后在赏析的过程中就可以与作者近距离接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是宁静深沉的、也许是冷清肃杀的、也许是喧闹盎然的,我们要通过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