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是真实存在的吗?演员都有谁?
显微镜下的大明是真实存在的吗?演员都有谁?《狂飙》播完之后,看任何剧都感觉乏味、提不起劲,就连央视接档《狂飙》的作品也感觉差了那么一点意思,所以当知道《显微镜下的大明》定档之后,我就知道我的空窗期结束了,又有一部优秀作品播出了。整部剧,围绕着 “算呆子”帅家默发现人丁丝绢税在各县的分配不均这一问题,将 大明底层官吏勾结乡绅、纵容其扩地隐税的腐败统治逐渐呈现在观众眼前。随着帅家默和丰宝玉的不断上告,引出了一个又一个新官员。这也是整部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点。 他们不在简单的“正邪”的评价体系里,而是在复杂的利益关系里频繁地“推手”。他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次小小的会晤,都能让我想破脑袋。 “神仙打架”是对他们之间的交锋最好的形容。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官员便是 任主簿。这个在开局就通过装晕来逃避人丁丝绢税案的老头, 穿着破旧,衣服鞋子满是补丁。他不同意本县承担多出来的人丁丝绢税,是因为他 深刻地理解民间疾苦,本县百姓早已负担不起一丝一毫多增的税,甚至连修建利民的堤坝这一计划都不得已只剩空想。可另一面, 他也知道乡绅官吏勾结是造成民间疾苦的重要原因,却明哲保身,不愿过多参与。范渊煽动民乱时,任主簿那双苍老的眼睛就这么看着, 里面是了然,更是无奈。他什么都知道,却终究被身下那把椅子束缚,被心中的胆怯束缚,选择了沉默不语,选择了劝帅家默放下执着。可最后在临终前,他还是敌不过内心的愧疚,选择交出那本关键的证据《丝绢全书》。他有自己的考量,并不总是做出让观者赞同的选择,可不能但否认的是, 他确实是一个好官。
整部剧中,最值得言说的还得是那个 “算呆子”帅家默。
什么是信仰?在看完帅家默历经艰难也要改正那个错误的数字时,我有了新的感悟。 全剧里几乎所有人都在叫他“算呆子”。他就着他那股子“呆气”,对待所有人皆是毫无保留。也因此,他给了对手非常多的机会,行动也受到了非常多的阻挠。我也曾因此恨铁不成钢,可却真的没有办法讨厌他这种“呆”。 他真诚地对待所有人,哪怕是在公堂上给他设下圈套的程仁清,哪怕是阻挠他修正人丁丝绢税严明不会释放他的同阳县县令。 除了算学,他对人情世故一窍不通,因此他不懂程仁清失意时倚窗听雨落下的泪,不懂明明相信他的话却无法公开支持他的同阳县令无奈的叹息。全剧所有人对人丁丝绢税这个案子,无论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都有案子之外的考量。而只有帅家默,这个“算呆子”,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每次别人问他为什么要死揪着这个案子时,他就只有那句话: “数字错了,就要改正。”那种纯粹的热爱,带着点痴傻的偏执,都不能不让人为之心颤。
“ 以匹夫而尘万乘之览,以一朝而翻百年之案。虽遭谪戌,而歙人视若壮夫侠士。”这是历史上对帅家默的评价。从这部剧里,即可以窥见。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给了观众们一个完美的、理想化的结局——为了避开重新摊派人丁丝绢税可能导致的矛盾,同时不影响向中央政府的税赋,金安府展开了耕地的重新计量——乡绅通过“隐田”获得的非法利益被剥夺,普通百姓的赋税压力减轻,官员则获得了向当朝首辅证明自己的政绩。 然而,整部剧中充斥着的,是各个地方底层治理相似又独特的乱象,“借人丁丝绢案清除积弊”背后,是大明日渐衰弱的国运。
犹记得黄知府那句无奈的叹息: “这地方的势力织就了一张密密麻麻的大网,你攻击一处,整张网都会朝你包裹而来。”有心无力罢了。
这是一部难得拍的非常好的 群像剧,短短十四集 拍出了人物多面立体的性格,拍出了人物之间的勾心斗角。该剧更是呈现了一场古代的“ 审计风暴”,让我深刻地明白 真实的审计遇到的难题,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动那么简单。帅家默这场案子的成功,说到底却并非他对“真实性”的追求得到了怎样的认同,而是 刚好借了张居正改革的“东风”,是官员利益冲突之下对抗的结果。但是我们能因此说,那个数字不重要吗?一切的开始,依然是帅家默对数字改正的坚持、对算学的纯粹热爱,在这里, “真实”依然是审计的基础。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