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之歌教案 雏鹰之歌音乐教案
雏鹰之歌教案,雏鹰之歌音乐教案?1994年,中国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发起“中国少年雏鹰行动”这一面向全体少年儿童的素质训练活动,要求他们培养成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五自少年”,做跨世纪的接班人。《雏鹰之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1、音乐《雏鹰之歌》教学反思
《雏鹰之歌》是一首比较新的歌,而且好听,很有劲,学生挺喜欢的。这首歌有两个特点,一、是带有新疆地区的音乐风格。因此,我设计音乐活动“我是小乐手”这一教学环节。二、是有许多的下滑音。因此,我采用一些流行歌曲作例子,让学生在很熟悉的歌曲里找到唱下滑音的感觉,再来演唱歌曲。
在教授《雏鹰之歌》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先让学生去查询书上的插图的由来,在上新课时,就由学生们自己介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无形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课外知识的好习惯。
再次,这首歌的曲调节奏较复杂: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所以这首歌曲我主要通过聆听范唱,范唱曲调从听觉中加强学生的模仿记忆,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为了加强其记忆,分为二部学习。我在教学中用声情并茂的范唱先抓住学生的主导情绪。孩子们在感动中一步步学习体验歌曲的旋律走向。
2、音乐《雏鹰之歌》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富有民歌风格的儿童歌曲。曲调采用了新疆地区民族音调为素材,曲调欢快活泼,表现了跨世纪的一代少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歌曲4/4拍,二段体,第一段乐句间的八度跳进使得情绪更加欢快跳跃,第三乐句曲调上的层层推进,生动表现了少年儿童像雄鹰那样搏击风雨矫健飞翔的形象。第二乐段曲调舒展,把跨世纪的一代少年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表现得十分贴切。
这首采用新疆风格创作的儿童歌曲,曲调创作上加入了上滑音和下滑音,使这首歌曲的'演唱风格上别有一番韵味。前奏中的重音记号、附点音符,以及两小节快速十六分音符的前奏后直接进入歌曲演唱,还有演唱中,两处拍手的歌词,使得歌曲极具动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演唱的热情。因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加入拍手、跺脚、打响指等动作表演唱歌曲,节奏感好的、活泼的孩子还自发的在拍手和空拍处加入象声词“嘿”, 从而更好地体现少年儿童搏击风雨、生机勃勃的雏鹰形象。
3、音乐《雏鹰之歌》教学反思
《雏鹰之歌》是一首比较新的歌,而且好听,很有劲,学生挺喜欢的。这首歌有两个特点,一、是带有新疆地区的音乐风格,。因此,我设计音乐活动“我是小乐手”这一教学环节。二、是有许多的下滑音。因此,我采用一些流行歌曲作例子,让学生在很熟悉的歌曲里找到唱下滑音的感觉,再来演唱歌曲。
在教授《雏鹰之歌》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先让学生去查询书上的插图的。由来,在上新课时,就由学生们自己介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无形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课外知识的好习惯。再次,这首歌的曲调节奏较复杂: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所以这首歌曲我主要通过聆听范唱,范唱曲调从听觉中加强学生的模仿记忆,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为了加强其记忆,分为二部学习。我在教学中用声情并茂的范唱先抓住学生的主导情绪。孩子们在感动中一步步学习体验歌曲的旋律走向。
4、音乐《雏鹰之歌》教学反思
《雏鹰之歌》时,由于歌曲节奏较复杂: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所以我重要通过聆听范唱,范唱曲调从听觉中增强学生的模仿记忆,有了根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
为了增强其记忆,分为两部分学习。我用找“重复记号”的方法,自然的把歌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由易到难,由读谱到唱谱或用竖笛吹奏。第二部分,教师用听唱法使学生熟悉轮廓后,同样采用范唱宣染的方法,使学生整体感受第二部分,演唱歌曲,注意重复记号的顺序
本节课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为导,虽然要消费些时间,但是能为学生终身受益打下基础,还是值得的。
5、自己之歌教学设计 自己之歌教学设计
《自己之歌》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民主诗人华尔特·惠特曼的作品。诗人认为诗是一种内在的、捉摸不着的东西,他强调要以含蓄、迂回的暗示手法将读者带入主题或思想的氛围。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自己之歌教案设计2021.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惠特曼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学习诗歌中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歌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树立自我意识,重视对个体价值的审视与思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诗歌意象选择的特点和寄托的感情。
教学难点 独特的诗歌形式。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三部阅读鉴赏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1.导入新课:1855年7月,纽约一个印刷厂的工人出版了诗集《草叶集》,他就是36岁的惠特曼,初版只收录了12首诗,出版了一个星期,书店里一本也没有卖掉,到第二年出增订版为止,仅卖了11本。但是,当时,有个惠特曼最尊敬的最有声望的人爱默生对惠特曼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你正处在伟大的经历的开端,我祝福你。”之后,惠特曼又经数年努力,《草叶集》又增加了一些有名的新诗,他终于在美国文坛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生命和品行;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2.作者简介:惠特曼(1819-1892)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民主诗人。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排字工、教师、报纸编辑、职员等。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他的诗体现了美国的民主理想,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的重大史实。他的诗集《草叶集》,以“草叶”命名,其用意就在“民主”二字。为了避免传统的诗艺常规,即押韵、格律等,惠特曼创造了一种空前自由的诗体,借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由”是《草叶集》的一大特点。他的创作对欧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大,有“美国‘诗歌之父’惠特曼”之称。主要著作有《给一个遇到挫折的欧洲革命者》《我听见美国在歌唱》等。
二、读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封上书本仔细听,谈听后的第一感觉。
听后的感觉:有点晦涩难懂;歌颂自然万物;抒发自我内心的感受;“我”无拘无束无所不能;“我”能量巨大;“我”要开创新天地、建设大陆;“我”坚强自信乐观;“我”追求自由民主;自由放歌……
2.解读文题
“自己之歌”即写给自己的歌,惠特曼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共52节,这里节选的是第31节;全诗题目简明扼要,点明主旨:赞颂自我意识的觉醒,重视个体的价值;节选部分的主旨也与全诗主旨相关。
3.写作背景:19世纪上半叶,美国在经济上虽然发展很快,但仍基本上处于欧洲殖民地的地位。至于文化,特别是文学方面,则主要从属于英国,还没有建立起本民族的与合众国相适应的民主主义文学。当时以爱默生为首的美国超经验主义者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在美国来一次文艺复兴。解放个性,就是要发现自己,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自己的独立人格。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树立自己的雄心,要通过他自己来表现他的“特殊时代、环境和美国”,于是他的“我自己”便与他们民族的“我自己”合而为一了。
惠特曼自幼家贫,兄弟姐妹众多,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其民主主义思想基础。直至1855年《草叶集》的第一版问世以来,诗人终于找到自己创作的突破口和定位。在《草叶集》中,作者的政治理念鲜明,那就是不满当时盛行的不公平的奴隶制度,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政治意识,对美国这块“民主的大地”进行讴歌,一心希望通过诗歌创作唤醒劳苦大众对于自身境遇的认识并采取一系列方式加以变革。《自己之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4.诗歌表明主旨的主要诗句:“我相信一片草叶所需费的工程不会少于星星”“我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我快速的跟随者,我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等。
5.根据以上分析概括全诗的主旨:《自己之歌(节选)》列举了许多自然事物,赋予其诗意,渲染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抒发了对个体价值的赞美,凸显出宏大的自我,体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个体价值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由、开放、独立的个性的追求。
6.在理解诗歌主旨的基础上再次指名朗诵。
7.齐读诗歌。
三、赏
1.鉴赏三部曲
(1)搀扶式鉴赏,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诗歌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抒情性、音乐性、想像性、简洁性、象征性。诗歌都是通过具体感人的意象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因此,我们鉴赏诗歌,首先要学会抓意象,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寄予在其上的思想感情。我们以这首诗的第一节为例来学习诗歌鉴赏方法。
①为什么选择“星星”“草叶”的意象?
“星星”璀璨夺目,“草叶”普通普通平凡,但在“我”看来,“草叶”所需的工程不会少于“星星”,表明作者赋予了最普通的小草以崇高的地位和尊严。
②为什么选择蚂蚁、沙粒、鹪鹩的卵、雨蛙、黑莓、关节、母牛、小鼠等意象?
通过对比,说明无论多么平凡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
③从这首诗的第一节来看,作者是如何感知大自然的?
作者对自然界的土地、山川、草木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和宇宙都蕴涵着上帝的存在,因此,在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无论巨大还是纤小,都折射出无限的神圣性。作者笔触细腻,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从看似细小的景物里抒发伟大的情感。
④这一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我”对世间万物平等以待。(2)引送式鉴赏:按照上边鉴赏的方法小组合作鉴赏第二节。
主要要点:
“我”和片麻石、煤、藓苔等平凡事物“混合在一起”,说明“我”是平凡的;“装饰着飞鸟和走兽”,说明“我”是追求自由的。
“有很好的理由”远离,但“需要的时候”“可以将任何的东西召来”,体现了作者为了自由不顾一切的精神。
中心意思:“我”出身平凡,但能量巨大。 (3)放手式鉴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独立鉴赏第三节。
主要要点:
“……是突徒然的”,这节诗运用意象组合的方式,让九个“徒然的”一气呵成,情感炽热,气势恢宏。作者大声歌唱,尽情狂欢,张扬个性,重塑自我,表达出对自我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憧憬。诗歌的节拍来自于生活,充满活力,富于幻想,表现出生活的情调和生活的真理。
作者选取了火成岩、爬虫、打的怪物、鹰雕、蝮蛇、麋鹿、海燕等意象,这些意象包括天上的、地上的、海里的,是世间万物的代表。作者选取这些意象是为了说明世间万物都不能阻挡“我”。
中心意思:“我”不受拘束且无所不能。
结合第二节可以看出,作者塑造“自我”形象时,将自己赋予超人的神力,“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可以“快速地跟随着”“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可以飞越大地,任意东西,不受时空限制,甚至和宇宙融为一种,表现出一种“惠特曼式”的乐观精神。
2.总结:《自己之歌(节选)》在意象的选取上有什么特点?选取的意象有什么作用?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意象选取:诗人笔触细腻,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写起,选取自然界中的草叶、蚂蚁、鹪鹩的卵、雨蛙、黑莓、母牛、小鼠、鹰雕、蝮蛇、麋鹿、海燕等生物作为诗歌的意象,这些鲜活的生命充满了灵性和神圣的色彩。
意象选取特点:一是比较独特,如鹪鹩的卵、雨蛙、黑莓、片麻石等,这些陌生而独特的意象,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诗歌神奇的色彩。二是范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包含天上的、地上的、海里的,这些意象构成了诗歌开阔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博大的气魄。
诗人对这些自然界中的事物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无论巨大和纤小,都折射出无限的神圣性,从看似细小的景物里抒发伟大的情感,从而赞美万物的神圣性。
四、议
1.《自己之歌(节选)》中第一人称“我”是作者本人吗?
观点一:是作者本人。诗人自己,即惠特曼本人,他在诗中有种种自白,谈到自己的情况和经历,这是读者最先认出的。而《自己之歌》作为惠特曼的代表作,作为《草叶集》的缩影,它的产生背景就是《草叶集》的背景,其主题思想也就是《草叶集》的中心思想。因此,诗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
观点二:不是作者本人。作为一个一般的人、一个人的象征的“我”,他可以代替各种各样的人发言、感受、行动等等。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当时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在美国来一次文艺复兴。解放个性,就是要发现自己,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自己的独立人格。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树立自己的雄心,要通过他自己来表现他的“特殊时代、环境和美国”,于是他的“我自己”便与他们民族的“我自己”合而为一了。那个“我”是当时美国人的代表,是一位能象征领土迅速扩张、生产蓬勃发展的美国的人物。
观点三:有作者本人的影子,但不完全是他本人。在某些情况下则是宇宙万物乃至宇宙本身的“我”,它是一种泛神论生命力的人格化。诗中那个“我”,由内而外、由近而远、由小而大的发展,逐步与集体、国家、全人类乃至永恒世界相结合,最后形成一支歌唱民主精神和宇宙一统的狂想曲,作为民主的最高榜样,他身上的“健康、力量、活力、信心——所有这些特质都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民主,为每个抱有同一理想的人所共享”。
2.《草叶集》问世后,评论家们议论纷纷,毁誉参半,争论的焦点就是其中的《自己之歌》。虽然当时美国文坛的领袖爱默生独具慧眼,读完诗集以后赞赏有加,并写信给惠特曼,称赞“它是美国出版过的最出色的,富有才智和智慧的诗篇”;但是,它的独特风格还是受到了绝大多数作家和批评家的猛烈抨击。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美国作家之一,你有什么看法?
观点一:《自己之歌》过于强调自我。诗歌体现了诗人强烈的自信,他一方面决心要代表他的民族,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被平等的对待,诗人的自信洋溢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在诗中,歌唱一个人的自我,强调自己的无所不能,包罗万象,这是一种对于自我的极端表现,注定从一开始就不会被人们接受。
观点二:《自己之歌》打破了传统的诗歌形式。这时美国的文学主要跟随欧洲的文学潮流,惠特曼是美国这个时代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表现出积极的追求和革新精神。在《自己之歌》里,他在借鉴欧洲传统史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多的创新,开创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这种开拓创新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新事物的出现,必定在开始时遭到大家的批判,但时间会证明一切。
五、拓
阅读《自己之歌》第一节,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
我所讲的一切,将对你们也一样适合,
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
我邀了我的灵魂同我一道闲游,
我俯首下视,悠闲地观察一片夏天的草叶。
我的舌,我的血液中的每个原子,都是由这泥土,这空气构成,
我在这里生长,我的父母在这里生长,他们的父母也同样在这里生长,
我现在是三十七岁了,身体相当健康,
希望继续不停地唱下去直到死亡。
教条和学派且暂时搁开,
退后一步,满足于现在它们所已给我的一切,但绝不能把它们全遗忘,
不论是善是恶,我将随意之所及,
毫无顾忌,以一种原始的活力述说自然。
赏析要点:《自己之歌》是《草叶集》初版的开卷之作。在此诗中揭示了“草叶”的意义:自然界最平凡、最普通的草,有广大的生活天地和强劲的生命力量,它“在宽广的地方和狭窄的地方都一样发芽,在黑人和白人中都一样地生长”。惠特曼认为草是他的形象,他的“意向的旗帜,由代表希望的碧绿物质所织成”,他要用“如同草一样朴实”的语言讴歌祖国和人民。在诗人心目中,不朽的草象征不朽的人民,正在发展中的美国、自由和民主的理想。
这首诗内涵深广,气象恢宏。表面上好似诗人仅在凸显自己,实际上诗人在借用“自己”二字,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开放新大陆、建设新大陆的美国广大劳动群众,歌颂的是19世纪美国的民主代表,张扬的是自由、开放的个性。因而诗中的“自己”被赋予了两重性,一是具体的我,二是象征性的群体的“我”,'自己”是一个综合形象。诗人置身于劳动者之中,诗中的“自己”,也是美国式“新人”的形象。
在艺术上,该诗以浓烈的抒情气氛冲淡哲理玄谈的艰涩枯燥,不愧是惠特曼的代表之作。他的诗不跨行,而以行中短句构成一种隐约的内部节奏,随着奔放的激情、恣肆的想象和纵横的议论而形成一种舒卷自如的旋律,宛若行云流水,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惠特曼认为诗是一种内在的、捉摸不着的东西,他强调要以含蓄、迂回的暗示手法将读者带入主题或思想的氛围。此诗也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上面就是自己之歌教案设计2021的全部内容了,本网站还有许多教案知识,期待大家的解锁与关注。
【自己之歌教案设计2021 自己之歌教案设计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萧红墓畔口占教案设计2021 萧红墓畔口占教案一等奖
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设计 花之歌教案设计一等奖
客至教案设计 客至教案设计一等奖
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案一等奖
自己之歌教学设计 自己之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6、自己之歌教学设计 自己之歌教学设计
你有没有听过自己的歌声?那是怎样的一种声音?你有好好欣赏诗歌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自己之歌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惠特曼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学习诗歌中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歌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树立自我意识,重视对个体价值的审视与思考。
教学重点
诗歌意象选择的特点和寄托的感情。
教学难点
独特的诗歌形式。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三部阅读鉴赏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1.导入新课:1855年7月,纽约一个印刷厂的工人出版了诗集《草叶集》,他就是36岁的惠特曼,初版只收录了12首诗,出版了一个星期,书店里一本也没有卖掉,到第二年出增订版为止,仅卖了11本。但是,当时,有个惠特曼最尊敬的最有声望的人爱默生对惠特曼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你正处在伟大的经历的开端,我祝福你。”之后,惠特曼又经数年努力,《草叶集》又增加了一些有名的新诗,他终于在美国文坛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生命和品行;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2.作者简介:惠特曼(1819-1892)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民主诗人。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排字工、教师、报纸编辑、职员等。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他的诗体现了美国的民主理想,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的重大史实。他的诗集《草叶集》,以“草叶”命名,其用意就在“民主”二字。为了避免传统的诗艺常规,即押韵、格律等,惠特曼创造了一种空前自由的诗体,借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由”是《草叶集》的一大特点。他的创作对欧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大,有“美国‘诗歌之父’惠特曼”之称。主要著作有《给一个遇到挫折的欧洲革命者》《我听见美国在歌唱》等。
二、读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封上书本仔细听,谈听后的第一感觉。
听后的感觉:有点晦涩难懂;歌颂自然万物;抒发自我内心的感受;“我”无拘无束无所不能;“我”能量巨大;“我”要开创新天地、建设大陆;“我”坚强自信乐观;“我”追求自由民主;自由放歌……
2.解读文题
“自己之歌”即写给自己的歌,惠特曼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共52节,这里节选的是第31节;全诗题目简明扼要,点明主旨:赞颂自我意识的觉醒,重视个体的价值;节选部分的主旨也与全诗主旨相关。
3.写作背景:19世纪上半叶,美国在经济上虽然发展很快,但仍基本上处于欧洲殖民地的地位。至于文化,特别是文学方面,则主要从属于英国,还没有建立起本民族的与合众国相适应的民主主义文学。当时以爱默生为首的美国超经验主义者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在美国来一次文艺复兴。解放个性,就是要发现自己,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自己的独立人格。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树立自己的雄心,要通过他自己来表现他的“特殊时代、环境和美国”,于是他的“我自己”便与他们民族的“我自己”合而为一了。
惠特曼自幼家贫,兄弟姐妹众多,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其民主主义思想基础。直至1855年《草叶集》的第一版问世以来,诗人终于找到自己创作的突破口和定位。在《草叶集》中,作者的政治理念鲜明,那就是不满当时盛行的不公平的奴隶制度,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政治意识,对美国这块“民主的大地”进行讴歌,一心希望通过诗歌创作唤醒劳苦大众对于自身境遇的认识并采取一系列方式加以变革。《自己之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4.诗歌表明主旨的主要诗句:“我相信一片草叶所需费的工程不会少于星星”“我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我快速的跟随者,我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等。
5.根据以上分析概括全诗的主旨:《自己之歌(节选)》列举了许多自然事物,赋予其诗意,渲染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抒发了对个体价值的赞美,凸显出宏大的自我,体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个体价值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由、开放、独立的个性的追求。
6.在理解诗歌主旨的基础上再次指名朗诵。
7.齐读诗歌。
三、赏
1.鉴赏三部曲
(1)搀扶式鉴赏,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诗歌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抒情性、音乐性、想像性、简洁性、象征性。诗歌都是通过具体感人的意象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因此,我们鉴赏诗歌,首先要学会抓意象,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寄予在其上的思想感情。我们以这首诗的第一节为例来学习诗歌鉴赏方法。
①为什么选择“星星”“草叶”的意象?
“星星”璀璨夺目,“草叶”普通普通平凡,但在“我”看来,“草叶”所需的工程不会少于“星星”,表明作者赋予了最普通的小草以崇高的地位和尊严。
②为什么选择蚂蚁、沙粒、鹪鹩的卵、雨蛙、黑莓、关节、母牛、小鼠等意象?
通过对比,说明无论多么平凡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
③从这首诗的第一节来看,作者是如何感知大自然的?
作者对自然界的土地、山川、草木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和宇宙都蕴涵着上帝的存在,因此,在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无论巨大还是纤小,都折射出无限的神圣性。作者笔触细腻,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从看似细小的景物里抒发伟大的情感。
④这一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我”对世间万物平等以待。(2)引送式鉴赏:按照上边鉴赏的方法小组合作鉴赏第二节。
主要要点:
“我”和片麻石、煤、藓苔等平凡事物“混合在一起”,说明“我”是平凡的;“装饰着飞鸟和走兽”,说明“我”是追求自由的。
“有很好的理由”远离,但“需要的时候”“可以将任何的东西召来”,体现了作者为了自由不顾一切的精神。
中心意思:“我”出身平凡,但能量巨大。 (3)放手式鉴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独立鉴赏第三节。
主要要点:
“……是突徒然的”,这节诗运用意象组合的方式,让九个“徒然的”一气呵成,情感炽热,气势恢宏。作者大声歌唱,尽情狂欢,张扬个性,重塑自我,表达出对自我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憧憬。诗歌的节拍来自于生活,充满活力,富于幻想,表现出生活的情调和生活的真理。
作者选取了火成岩、爬虫、打的怪物、鹰雕、蝮蛇、麋鹿、海燕等意象,这些意象包括天上的、地上的、海里的,是世间万物的代表。作者选取这些意象是为了说明世间万物都不能阻挡“我”。
中心意思:“我”不受拘束且无所不能。
结合第二节可以看出,作者塑造“自我”形象时,将自己赋予超人的神力,“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可以“快速地跟随着”“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可以飞越大地,任意东西,不受时空限制,甚至和宇宙融为一种,表现出一种“惠特曼式”的乐观精神。
2.总结:《自己之歌(节选)》在意象的选取上有什么特点?选取的意象有什么作用?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意象选取:诗人笔触细腻,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写起,选取自然界中的草叶、蚂蚁、鹪鹩的卵、雨蛙、黑莓、母牛、小鼠、鹰雕、蝮蛇、麋鹿、海燕等生物作为诗歌的意象,这些鲜活的生命充满了灵性和神圣的色彩。
意象选取特点:一是比较独特,如鹪鹩的卵、雨蛙、黑莓、片麻石等,这些陌生而独特的意象,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诗歌神奇的色彩。二是范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包含天上的、地上的、海里的,这些意象构成了诗歌开阔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博大的气魄。
诗人对这些自然界中的事物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无论巨大和纤小,都折射出无限的神圣性,从看似细小的景物里抒发伟大的情感,从而赞美万物的神圣性。
四、议
1.《自己之歌(节选)》中第一人称“我”是作者本人吗?
观点一:是作者本人。诗人自己,即惠特曼本人,他在诗中有种种自白,谈到自己的情况和经历,这是读者最先认出的。而《自己之歌》作为惠特曼的代表作,作为《草叶集》的缩影,它的产生背景就是《草叶集》的背景,其主题思想也就是《草叶集》的中心思想。因此,诗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
观点二:不是作者本人。作为一个一般的人、一个人的象征的“我”,他可以代替各种各样的人发言、感受、行动等等。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当时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在美国来一次文艺复兴。解放个性,就是要发现自己,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自己的独立人格。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树立自己的雄心,要通过他自己来表现他的“特殊时代、环境和美国”,于是他的“我自己”便与他们民族的“我自己”合而为一了。那个“我”是当时美国人的代表,是一位能象征领土迅速扩张、生产蓬勃发展的美国的人物。
观点三:有作者本人的影子,但不完全是他本人。在某些情况下则是宇宙万物乃至宇宙本身的“我”,它是一种泛神论生命力的人格化。诗中那个“我”,由内而外、由近而远、由小而大的发展,逐步与集体、国家、全人类乃至永恒世界相结合,最后形成一支歌唱民主精神和宇宙一统的狂想曲,作为民主的最高榜样,他身上的“健康、力量、活力、信心——所有这些特质都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民主,为每个抱有同一理想的人所共享”。
2.《草叶集》问世后,评论家们议论纷纷,毁誉参半,争论的焦点就是其中的《自己之歌》。虽然当时美国文坛的领袖爱默生独具慧眼,读完诗集以后赞赏有加,并写信给惠特曼,称赞“它是美国出版过的最出色的,富有才智和智慧的诗篇”;但是,它的独特风格还是受到了绝大多数作家和批评家的猛烈抨击。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美国作家之一,你有什么看法?
观点一:《自己之歌》过于强调自我。诗歌体现了诗人强烈的自信,他一方面决心要代表他的民族,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被平等的对待,诗人的自信洋溢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在诗中,歌唱一个人的自我,强调自己的无所不能,包罗万象,这是一种对于自我的极端表现,注定从一开始就不会被人们接受。
观点二:《自己之歌》打破了传统的诗歌形式。这时美国的文学主要跟随欧洲的文学潮流,惠特曼是美国这个时代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表现出积极的追求和革新精神。在《自己之歌》里,他在借鉴欧洲传统史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多的创新,开创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这种开拓创新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新事物的出现,必定在开始时遭到大家的批判,但时间会证明一切。
五、拓
阅读《自己之歌》第一节,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
我所讲的一切,将对你们也一样适合,
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
我邀了我的灵魂同我一道闲游,
我俯首下视,悠闲地观察一片夏天的草叶。
我的舌,我的血液中的每个原子,都是由这泥土,这空气构成,
我在这里生长,我的父母在这里生长,他们的父母也同样在这里生长,
我现在是三十七岁了,身体相当健康,
希望继续不停地唱下去直到死亡。
教条和学派且暂时搁开,
退后一步,满足于现在它们所已给我的一切,但绝不能把它们全遗忘,
不论是善是恶,我将随意之所及,
毫无顾忌,以一种原始的活力述说自然。
赏析要点:《自己之歌》是《草叶集》初版的开卷之作。在此诗中揭示了“草叶”的意义:自然界最平凡、最普通的草,有广大的生活天地和强劲的生命力量,它“在宽广的地方和狭窄的地方都一样发芽,在黑人和白人中都一样地生长”。惠特曼认为草是他的形象,他的“意向的旗帜,由代表希望的碧绿物质所织成”,他要用“如同草一样朴实”的语言讴歌祖国和人民。在诗人心目中,不朽的草象征不朽的人民,正在发展中的美国、自由和民主的理想。
这首诗内涵深广,气象恢宏。表面上好似诗人仅在凸显自己,实际上诗人在借用“自己”二字,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开放新大陆、建设新大陆的美国广大劳动群众,歌颂的是19世纪美国的民主代表,张扬的是自由、开放的个性。因而诗中的“自己”被赋予了两重性,一是具体的我,二是象征性的群体的“我”,'自己”是一个综合形象。诗人置身于劳动者之中,诗中的“自己”,也是美国式“新人”的形象。
在艺术上,该诗以浓烈的抒情气氛冲淡哲理玄谈的艰涩枯燥,不愧是惠特曼的代表之作。他的诗不跨行,而以行中短句构成一种隐约的内部节奏,随着奔放的激情、恣肆的想象和纵横的议论而形成一种舒卷自如的旋律,宛若行云流水,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惠特曼认为诗是一种内在的、捉摸不着的东西,他强调要以含蓄、迂回的暗示手法将读者带入主题或思想的氛围。此诗也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上面就是自己之歌教学设计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自己之歌教学设计 自己之歌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四年级下语文燕子教案设计 燕子教案设计一等奖
一着惊海天教案 一着惊海天教案一等奖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 老王教案一等奖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一等奖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一等奖
7、组歌节选《浪之歌》《雨之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德育目标
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分析
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读。点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浪之歌)
一、课文导入
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二、朗读感知
朗读全文,注意读出感情和节奏。
集体朗读和自由朗读相结合。
找一下这首诗的韵脚(散文诗不严格压韵,段落间换韵):
第一节:人、近(邻韵)、分;
第二节:晨、盟、中、吟、吻(多为邻韵);
第三节:拗、躁,心;
第四节:他、下。
三、感知课文的内涵
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眠”,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发出永恒的共鸣,“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而海浪的歌唱也就是海浪的叹息。也因此,我们方可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
在这里,我们恰恰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诗中海浪的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在情侣的脚下。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了她的“任性”。但与海岸连在一起的“礁石”,却不同情她、理解她,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他这种态度,使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睡神环抱中沉沉酣睡,唯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然而,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出无限的忠诚。海浪对海岸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海浪除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外,还具有浪的特点。如她的“任性”,总不能平静的心胸,晨昏情感的变化,潮水涨落时不一的举动等等。
四、问题探究
“呜呼!彻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里的连结词使用好像不合常规?
确实如此。这也正是散文诗不同于抒情散文的地方。这里用“然而”或“但是”来替换“纵使”,在语义上更明白一些,语法上也较符合规范。不过,“纵使”,至少在汉语里有鲜明的强调意味。用在这里,使文意为之一紧,因而在效果上不仅获得了某种转折的味道,而且使这段话在语义层次上变得更为丰富和有气势。和诗的结尾联系在一起,凸现出诗人一种类似我们熟悉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形象。
第二课时(雨之歌)
一、反复朗读感悟
二、感悟文本
这首散文诗的绝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值得注意的是在诗中对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处理,从第三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等――”相应加以拟人化,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例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此外,除了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拟人化,如第二节“清晨的女儿”中的清晨,以及第五节“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中的死亡,可以说是运用于无形。文中的空间感依然是宽广浩大的,天上地下,雷电云雨,山河湖海,无所不至,但由于拟人手段的广泛运用,使文中的世界成为一个“人之境”。不过,直到第七节“窗户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现,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
原来,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存在,有了他们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他们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也是因为人的存在,雨才获得了一种新的使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平日常常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一个深邃的精神的世界。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一个循环,正如爱情在人类世界中意味着一个循环,它滋润生命,传递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纪伯伦散文诗中的世界总处在运动之中,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类世界运动过程的诸面,而自然,乃是人类世界的一面运动着的镜子。
三、问题探究
1、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
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
2、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借雨歌颂了什么?
雨是一位奉献者和使者,歌颂了无私的爱与奉献精神。
3、你是怎样理解“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的?
(开放题,自由理解)
4、为什么“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根据第三段文意回答。
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
5、用一句话概括1-4段的内容。
雨水滋润了大地。
6、解释第六段中“吻”和“拥抱”在文中的意思。
指雨水浇灌花草、树木。
7、这首散文诗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
四、再读课文,讲解作业
8、《组歌(浪之歌,雨之歌)》课堂实录
南京郑和外国语学校 赵晔
导入:清风流水,小鸟鸣蝉。落花细雨、暮鼓晨钟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歌声,我们现在听到的是海浪的歌声。听,浪花里飞出了激情,浪花里飞出了欢乐,诗人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被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一首著名的散文诗,《浪之歌》板书:浪之歌
现在老师把它朗读一下《浪之歌》。
师范读配乐《 》
生鼓掌。
师:听完老师朗读的诗歌之后,诗中的“我”是谁?
生:海浪。
师:海浪在对谁歌唱?
生:对海岸歌唱。
师:海浪和海岸在文中是什么关系呢?
生:海浪和海岸是一对情人。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第一段第一句
师:浪之歌唱的是一首爱之歌。关于爱情,你所想的是怎样的呢?
生:爱情是甜蜜纯洁的。
生:一个人爱一个人愿意为另一个人付出他一切。
生:爱是海誓山盟的。
师:大家对爱情的理解非常深,非常纯洁。大家听过爱情的故事吗?谁能说一说。
生:孟姜女哭长城。
师:爱的力量哭倒了长城。
生:梁山伯祝英台
师:怎么爱的?
生:同窗下共处了三年,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分开了。最终他们化成了蝴蝶。
生:牛郎织女
师:爱是像个牛郎织女相隔天和凝望与期待,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相依的双宿双飞,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惜家族世仇的坚定与执着。多好啊,爱情,那么文中海浪是怎样爱海岸的呢?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读一读,说一说。刚才那位同学举手了。
生: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师:读dào还是读dǎo
生:dǎo
师:你怎么知道那是爱呢?
生:海誓山盟、紧紧拥抱
师:怎么叫海誓山盟?
生:两个人发自内心的。对另外一些人说要怎么样怎么样的话。
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是一种海誓山盟,像海和山一样亘古不变。
师:刚才我听你有些词重读,该怎么读这句呢?
学生试读。 “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你把紧紧搂抱读得很重。”
师:哪些词读得轻一些?
生读。
师:你把清晨和情人读得很轻。读得不错。
师范读。“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预备起!
学生齐读此句。很好!
师:祷词,那么什么是祷词呢?
生:祈祷的词。
师:海浪在祈祷什么呢?
生:他和海岸祈祷生生世世永不分离。
生: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师:海浪表达爱的语句还有吗?
生: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脚下。
师:哪些词体会出来?
生:扑倒。
师:什么是扑倒?你做个动作扑到的动作。
师:潮水涨来时怎样?潮水退去时,怎样?扑倒只是爬到,退去的意思吗?
生:表现的依依不舍,真真切切。
师范读, 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脚下。预备起!
学生齐读。读出难舍难分。
再试一下
扑倒在他的脚下。师范读一句
师:大家看这句:我生性执拗,浮躁,我的爱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师:什么是执拗?非常的顽固。这句说海浪的顽固是不是贬低?不是贬义,那是什么意思?
生:烘托出海岸的柔情。不是顽固吗?怎么是一种柔情!
生:他对爱情很执拗、对爱情渴望,是一种热情!
潮来时,表现的非常渴望的!
师:海浪对海岸的爱,爱的非常深,非常热烈。这样的爱情很让人感动!老师发现这里还有问题,还很严重。
读一下“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他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丽女人的馈赠。“
师:看到没有?不仅爱海岸,还爱美人鱼。还爱有情人,还有那个美女丽人?他的爱情不专一呀?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生:美好事物的向往!
师:具体说一说吧!
生: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丽女人的馈赠。海浪想把一些事物都永恒。
生:对一个人爱叫爱,对所有人的爱叫博爱。
师:还有哪里是博爱的?老师问个问题。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为什么选择是有情人?
生:可能是把自己比喻成有情人!
师:海浪是有情人吗?
生:是
师:发现在有情人在长吁短叹,他此时心中如何?
生:感同身受。愿意与他分担忧愁。这是一种爱吗?是。愿意与有情人分担忧愁,这是一种爱。
生:这也是一种满足他人。
师:老师发现这种爱重这里有一种不光彩的行为?
生:我又从海底偷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丽女人的馈赠。?
师:偷好不好,我换个词,换个“拿”字好不好?
生:用“偷“说明愿意为海岸做一切。如果从自己的是拿的话,就是不是尽力在做!
生:有一种冒险的成分。为美丽的事物做出一切。
师:为了爱甘愿冒很大的风险,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爱。
老师再问一下,礁石。礁石是一种什么样的一种形象?
师:来读一下。还有多少次,我与礁石……他面无笑容。
师:礁石是什么形象?
生:没有感觉和木头人一样。他对礁石有没有爱呢?
师:他为什么对礁石友爱?
师:什么是嘻嘻哈哈,怎么会海浪嘻嘻哈哈呢?
生:海浪撞击礁石发出的一种声响。
师:博爱和海岸是不是一点关系也没有?
生:不是
生:这些都是在海岸发生的。所以就更觉得海岸美丽的!
师:爱海岸,也爱海岸的一切事物。有这样热烈博大的爱,海岸是不是非常的幸福,非常的欢乐?
生:不是。从第六段可以看出来夜阑人静,……唯有我彻夜不寐。可以看出他失眠了。
师:还有吗?
生:也是这个自然段后面一句。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师:还有吗?
生: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
师:什么是形容憔悴?
生:脸色蜡黄。
师:怎么会形容憔悴呢?既然这样,海岸怎么会形容憔悴,不是很深,很博大吗?
生: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
师:空气中有屏障隔在他们中间。使他不能开心。还有没有其他补充的?
生:爱的东西太多了!第五段说很多美好事物都很喜欢,都贡献出了他的爱,让他憔悴
生:他思念。
师:思念谁?
生:海岸。
生:退潮之后他就会思念。
师:还有吗?
生:第三段最后一句,爱的不清醒了!
师:有道理。
师:海浪爱着海岸,那么海岸爱海浪吗?爱的深吗?找同学来读一读,说一说。
生:第三段后面说。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就算是海浪对海岸,海岸却一点动静都没有。
生:爱海浪爱的很深。最后说“让他的心冷却一些,不要过分炽热“表面虽然是很冷漠,但是实际内心是很深的。说明也是爱海岸的。
师:还有吗?
生:他将我紧紧有的搂抱在怀中。表现爱的很深,所以要紧紧搂抱。
师: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海岸是爱海浪也是很深的。
生:因为第一段“让我们相亲相敬。”
师:第一到第四节海岸对海浪的爱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生:冷漠、冷淡
师:假如你深爱一个人,而他会冷漠冷淡,面对这样不平等的爱,你会怎样选择?
生:主动沟通。
生:跟他进行交流、
生:跳楼自杀
师:为爱痴狂,这样可不好啊!
生:继续选择坚定自己的爱。
师:海浪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坚持自己的工作。因为他说“这就是我的生活,我就是我的工作”
师:默默的爱着。当做生活和工作。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工作呢?
生:每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生:当做自己的一份责任
师:还有吗?
生:我觉得,这是周而复始,必须做的一件事。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
师:这样一个不平等,让海浪非常苦涩的爱他却当做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海浪这样的表现你能理解吗?
生:能
师:怎样理解?
生:我觉得爱情就是这样子的,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就会永远的爱着他,付出自己该付出的不管别人爱不爱他。
生:上面第三段说生性执拗,我从这里看出来,不管是不是冷漠。但是自己坚守着那种深刻的爱,去爱着海岸。
师:有道理。其实刚开始读这作品的时候老师不太理解。不如同学们聪明,我觉得怎么会这样呢?这样很不公平啊,可是后来老师查阅了一些资料,一些关于作家的介绍,发现了一些内容。大家一起看一下
多媒体展示: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一生颠沛流离,为求生存,他背井离乡,远渡重洋,立志报国。然而作品被禁,身遭驱逐,他在祖国竟没有立足之地,不得不长期漂泊异国,身老他乡。
生读介绍!
师:发现没有,他有哪些不平常的经历?
生:他作品被禁,生活很凄惨。
师:更重要的经历是什么
生:从小就离开了自己的祖国。
师:后来呢?在别的国家依然深刻的依恋着自己的祖国
师:其实作品中隐含着作者对祖国的依恋其实是作者把自己比作海浪。用海浪对海岸的爱情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爱国之情。
板书:爱国
师:发现了爱不仅是海浪的爱情还是作者的爱国之情。为什么诗人会选择海浪这个形象来表达情感呢?大海可以吗?为什么会选择海浪?
生:作者想海浪是一种无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爱,他用无声的形式表达对自己的爱。
生:我觉得海浪和作者有着共通之处,
生:海浪爱海岸,作者爱祖国。他们的爱都非常真挚,非常深刻。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他们不能爱自己所爱的东西。
师:有相似点。
生:他每天跟石头一起过夜。用海浪表现自己的爱永远不会懈怠的。
师:抓住一句话,爱情是相亲相敬的。后面还有一句话是相离相分。怎么理解?作者不能离开祖国。海浪是他自己的写照。诗人爱祖国,可是当局不仅不发表他的作品。而且将他驱逐出境。遥望远隔重洋的魂牵梦萦的祖国。诗人愿意变成浪花。从大海的这一头,一直飘到大海的那一头,然而就像海浪和海岸一样,他们相亲相敬,但始终相离相分。这就决定了他不但爱的深沉,而且爱的苦涩。他也是一种无奈,然而你不能清醒,无法选择不能自拔的爱。甚至当成自己的生活、工作来对待。此情怎么能不让人动容呢?
师:现在我们伴随音乐再来感受一下那刻骨铭心的相亲相近的爱。
师:浪之歌纪伯伦预备起!
生齐读配乐。
师:这就是我的生活,这难道不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吗?
课后大家读一读他的作品。
读一下他的散文!他的作品在中国仅次于天方夜谭的第二大畅销书。
9、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学设计 花之歌教学设计
大家伙儿喜欢唱歌吗?唱歌可以放松心情,舒缓情绪,是解压的一种方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文本分析
本课是一首散文诗,也是一篇充满哲理的美文。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四季更迭的自然变化,塑造了花朵作为自然的使者和奉献者,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形象。本文表面上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上是借花喻人,作者已与花融为一体,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文章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发人深思。这是本册书的第一篇自读课文,一方面需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把握“放手”的方向和标准,注重提供给学生一些具有现实可行性、操作性强的学习策略或建议,如设计自主学习卡等,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自学的方法。另外,本课是一首散文诗,要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诗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仿写文中的语句,有效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
4.把课文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想象的奇妙。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以花为主题的音乐片段(如民歌《茉莉花》、世界名曲《花之圆舞曲》等),让学生静静倾听,并谈谈听曲的感受。
导语:同学们,老师刚才给你们播放了几段乐曲,它们都是以花为主题的,有民歌,有流行歌曲,还有西方的古典音乐。你们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出了曾经见过的花朵的模样呢?这些都是名副其实的“花之歌”。今天我们要学习纪伯伦的《花之歌》,这是一首散文诗,是一首花的赞歌。学习这篇文章,也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力,就像刚才大家听那些美妙的音乐一样。
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引发思考。
思考:“花之歌”,单从字面上看,我们可以理解为“花的歌”,它会唱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中的《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另四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雨之歌》《浪之歌》。纪伯伦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2.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标注读不通顺的地方。
(1)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预设难词:
〔苍穹〕天空。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这里泛指帽子。
〔祭献〕祭祀供奉。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很浓。〔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
〔硕大无朋〕形容无比的大。朋,伦比。
〔心驰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或思慕之极。
〔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孤,单独。孤芳,单独的一枝花。
(2)各自练读,或小组内采取喜欢的方法朗读。
可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重在感知形象。要从整体感知花的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要读得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及语气的轻重抑扬,要体现出散文诗的抒情性。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从中感受到的花的形象,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_______的花。
预设:此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是引发学生思考,把握主要内容。回答可能是:美丽的花、永远变化的花、可当礼物的花、自由的花、快乐的花……
2.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卡”,小组合作探究。
过渡:这么富有诗意的花,带给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花在诗人的笔下到底是怎样的形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自主学习卡
(1)议一议:读“阅读提示”,思考其中的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中的“我”是花?
(2)说一说: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理清课文的思路,再分别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想一想:这篇课文只是单纯地写花吗?作者在花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4)学一学:课文中的语言十分优美,恰当地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请标示出相关语句,借鉴写法,进行仿写训练。
3.汇报展示,品析美文。
(1)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1小题。
预设:引导学生发现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第一人称叙述。虽然文中并无一个“花”字,但通过文中的“我”可以很容易理解本文把花当作人来写,说出了花的话,唱出了花的歌。特别是本文的前四段,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花的特征。可让学生分别说说从第1—4自然段中可以看出花的哪些特征。
明确:在第1自然段中,“大自然说出来”喻指花开,“又收回去”喻指花落,“然后又说一遍”喻指花开花落的循环往复。
第2自然段交代了花的整体形貌和生长环境,远观那一朵朵花儿就犹如绿草中亮丽的星星点点。
第3自然段是说花的四季变化。
第4自然段是说花的功用,它可以作为表达情意的礼物,可以作为婚礼上的装饰,还可以作为葬礼上的祭献。
(2)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2、3小题。
预设: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及语言表达上来划分文章层次。比如课文前四个自然段都以“我是……”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绘,具体描述了“我”是什么,所以这几个自然段可以归纳为第一部分。剩下的三个自然段主要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绘花的形象,可以归纳为第二部分。但划分层次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应予以肯定。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这部分对花的形象展开了描绘,写出了花对人类无私的贡献。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这部分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绘花的形象,分别写了“我”的一天如何度过,“我”怎样和周围的世界和谐相处,以及“我”在享受着世界无私地给予的同时坚持追求光明的决心和行动。
过渡:通过划分课文层次和概括主要内容,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并不只是单纯地描写花的生长与美丽,而是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那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花的身上又寄寓着哪些美好的品质呢?
(遵循自然的规律,积极、乐观、向上等。)
(3)仿写训练,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4小题。
过渡:这篇文章以花的口吻展开,把花当作人来写,通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另外读这篇文章时,我们能发现文中大量使用了一种修辞手法——排比。排比的运用,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又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还可以深化文章的中心。同学们也来试一试,展开想象,选择你喜爱的大自然中的某一种事物(如草、彩虹、雪、雨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一番。
仿写句式: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我是____,我是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
4.诵一诵,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请同桌评价。
预设:指名朗读,要求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来读。组织其他学生自由评议。
四、拓展阅读,赏析名段。
过渡: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他热爱大自然,故乡的秀美风光赋予他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在纪伯伦的心目中,祖国黎巴嫩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所以在他的笔下,风、雨、浪、花,无不具有生命力。大家在课外可以找来他的其他散文诗作品读一读。现在,我们来读一读课文后面“阅读链接”里的文字,看看纪伯伦笔下的风又是怎样的形象。
1.出示课外阅读片段,指名朗读。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貌;对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升时,可看出你的刚毅、坚忍;降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你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 ——选自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冰心译
2.阅读与交流。
(1)说说这个文段的叙述方式和《花之歌》有什么不同。(《啊!风》使用的是第二人称,《花之歌》使用的是第一人称。)
(2)风在作者笔下是怎样的形象?(变幻莫测、刚毅、坚忍、谦恭、礼让、轻盈、灵敏、和蔼可亲、威风凛凛……)
(3)找出文段中想象奇特的地方,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读了这首散文诗,我们是否在大自然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人生就是一朵花,失意时不要顾影自怜,得意时不要孤芳自赏。不论失意还是得意,我们的心中应该总是开满怡人的鲜花。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读散文诗的一些方法,比如说欣赏性地朗读,想象画面。我们更欣赏了纪伯伦优美、亲切、隽永的文字,这些文字就像一首歌,萦绕在我们的脑海、心中。今天大家的表现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出示课件)
爱诵读的你,可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读出花的美、花的精神。
爱绘画的你,可以画出花的色彩、花的形态、生活中的花。
爱写作的你,可以写出花的韵味、花的追求。
爱国学的你,可以搜集诗词,感受花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地位。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六、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与自然和谐相处(晨风、群鸟、星星……)
“我”是 苍穹坠落的星星 花之歌 无私奉献(装扮原野、芬芳清风)
诸元素之女 由花及人 远大追求(对光明心驰神往)
礼品、冠冕、祭献 高尚品格(不顾影自怜、不孤芳自赏)
上面就是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设计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
【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设计 花之歌教案设计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客至教案设计 客至教案设计一等奖
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案一等奖
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教案设计
自己之歌教学设计 自己之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四年级下语文燕子教案设计 燕子教案设计一等奖
10、长江之歌一等奖说课稿长江之歌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长江之歌》主题歌歌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
单元爱国篇的第一课中的一首诗歌。作者没有实写长江的景象而是用第一个抒情的对象,赞美她的“风采”“气概”“情怀”。其中既涉及她的发源和流向,又关注她的历史和未来,概括了长江的丰富内涵,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学习这首歌词,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全诗共有两小节。第一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彩多姿。第二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二、说本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两个生字、新词,理解“尘埃”“荡涤”“灌溉”“臂膀”的意思。
(2)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怀。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体会歌词包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祖国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和无比依恋之情。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课的重点是: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尤其是领悟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本课的难点是: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操。
三、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搜集有关长
江的资料。在检查预习时,可以先指名分小结试读课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梳理出需要理解的重点内容。为进一步精读品味做作好准备。在精读第一小节时,可以从探讨“走”与“奔”,“风采”与“气概”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意思入手,启发想象,练习句子。第二节让学生自己去领悟。 由于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而昭阳区地处长江上游,可以借助特殊的地理环境创设情境,增加具体直观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了解长江的多彩神韵、磅礴气势和源远流长,感受祖国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和无比依恋之情。以读助讲,导引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文章的感情调子,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方法是: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学生
的自我领悟为主,引导学生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和同学交流,让学生在探讨中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主要从“走”与“奔“在句子中表达的意思不同来探究,同时,从“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理解其含义,联系上下文展开讨论,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反复、大量朗读,在朗读中更好地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五、说教具准备
昭阳区的地图和长江流域的地图,还有收音机。
六、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新课导入阶段、学习阶段、评价阶段。
1、新课导入阶段:播放歌曲《长江之歌》,在音乐声中导入新课。(通过音乐的播放,达到
对教材的熟悉,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的气氛较为融洽。)
2、简介:长江和黄河
3、出示:课文《长江之歌》。指导朗读。
4、学习阶段:
(1)教师出示地图,指出金沙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转 载于: :长江之歌说课稿)以及金沙江和长江的交汇是哪儿。还有长江流经哪些省、市、自治区。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也让学生到地图前指一指长江流经哪些省、市自治区。(地图的使用,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江的印象,知道“母亲河”流经的地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一些有关长江的资料,并讲解。(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沿途汇入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流域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千米。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3)自由诵读课文后共同学习本课的生字词。(注意正音:“乳”读作rǔ,“ 哺”读作bǔ, “埃”读作āi。涤荡:冲洗,清除。灌溉:把水输送到田地里。尘埃:细小的尘土。臂膀:手臂,胳膊。指导书写:“灌溉”与水有关,部首都是三点水,注意把“溉”与“概”“慨”区别开。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第一小节的教学,主要探讨“走”与“奔”,“风采”与“气概”再是句中所表达意思入手,练读句子,在学生的脑海里展示出长江健美而奔放的的风姿。引导从“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去领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从“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中体会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推动着新时代的发展。体会“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然后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见解。教师点拨:从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多彩多姿、巨大贡献等方面来体会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时,主要要注重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指导,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力求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效果。
5、评价阶段:理解“我们赞美你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师总结: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眷恋、热爱之情。
6、出示(课件):长江沿岸美景
七、作业
对于作业的布置主要考虑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能够完整的默写全诗,同时也要达到背诵的目的。
1、搜集描写长江的诗句。
2、默写全诗。
八、板书
长江之歌
对长江的风采的描绘
11、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知识点梳理 花之歌知识点归纳
大家伙儿喜欢唱歌吗?唱歌可以放松心情,舒缓情绪,是解压的一种方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知识点梳理,一起来看看吧。
一、多音字
冠guān(鸡冠花)guàn(冠军)
二、理解词语
苍穹:天空。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
摇曳:摇荡。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三、近义词
苍穹——天空 孕育——养育 摇曳——摇荡
硕大无朋——庞然大物 孤芳自赏——自命清高
四、反义词
摇曳——静止 硕大无朋——小巧玲珑
孤芳自赏——自渐形秽
五、词语拓展
描写花的四字词语
花枝招展、火树银花、姹紫嫣红
万紫千红、鸟语花香、花团锦簇
春暖花开、繁花似锦、花红柳绿
百花争艳、百花齐放
六、句子解析
1.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两个“又”写出了花儿们周而复始、四季轮回的生命旅程。
2.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比作星星,绿茵中花朵点点,就像星星从苍穹坠落。精灵般的花的形象跃然纸上。
3.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暗示了花在自然界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既展示出了诗意的浪漫,也写出了现实的情景。
4.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原野上摇曳、清风中呼吸、星星陪伴微睡、太阳凝视中醒来”写出了花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表面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
5.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饮朝露、听鸟鸣、舞婆娑”,花的生活精彩纷呈。人生有开花就有结果,写出了花的积极乐观态度。诗人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生命,这就是诗人的真正意图。
七、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2.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请将有关句子画下来。
“大自然的语言”、“诸元素之女”、“亲友间的礼品”、“原野上摇曳、清风中呼吸、星星陪伴微睡、太阳凝视中醒来”“饮朝露、听鸟鸣”等等,都是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花的形象,渗透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交往的“礼品”是什么呢?
在之后的句子中做出了解释:“婚礼的冠冕”“最后的祭献”,以清新的笔触写出了花在生活中的用途。
八、课文主题
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以象征的手法,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诗人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积极乐观的人生。
上面就是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知识点梳理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
【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知识点梳理 花之歌知识点归纳】相关推荐文章:
部编版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归纳
客至知识点归纳梳理 客至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丁香结知识点梳理 丁香结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年级语文上册天地人知识点 天地人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知识点 草原知识点梳理
12、小草之歌一等奖说课稿《小草之歌》一等奖说课稿
《小草之歌》说课稿
曲靖市麒麟区东山镇恩洪小学 张黄琼
《小草之歌》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要训练的重点是:学生能抓住重点语句深入理解,体会他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人物的崇高品质。受到“爱”的教育与启迪,培养自己的爱心。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阅读,积极思考,主动积累语言。
《小草之歌》中的之跟“的”的意思一样,即小草的歌。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抓住小草的特点,赞美了小草的奉献精神。
我在教学中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有(一)指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结。(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三)要训练学生会认的字七个,会写的字十个,要求掌握的词语有九个。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准备:字词卡片、小草图片等
教学时间:2课时
这篇课文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学生字。我采用的是查读法p画读法等适合学生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应用了讲读发和谈话法。应用情景再现法把小草的图片重现给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在最后我出示小草的图片,请同学添上赞美的话,就是要训练学生用规范的语言p积累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例如:题目中的“之”当什么讲?题目串起来怎么讲?从而引出:小草的歌。“谁为小草歌唱?歌唱些什么?”引出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引出下文。自读诗歌,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每节课中我都让出时间,空间给学生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训练他们,让他们发现问题并能把问题解决掉,达成目标。这是最好的教学效果。我和学生一起合作学习,有利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利益个别指导,帮助后进生。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这是一篇现代诗,诗歌的特点是想象丰富p形象感强,文字优美p意境深远,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我抓住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1)我帮助学生疏通文字后,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诗歌的结构层次。理解诗歌的层次并不是让学生归纳每节诗的意思,而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顺序。(2)理解领悟诗歌的含义时,我带领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让学
生了解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小草当作人,让小草进行自述,显得亲切p生动p易懂。我引导学生说诗歌是从那几方面赞美小草的,体会小草为什么会有这种自豪的感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小草对人类的贡献。(3)我和学生一起读诗歌,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小草的无限深情,表达出对小草的赞美之情。
课后练习: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3、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5、整理《我的采集本》和“词语花篮”,继续丰富内容。
6、练习朗读、背诵P92《爱的奉献》(“语文百花园五”中的“积少成多”内容),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先引导学生读读]。课后练习我每节课后安排了三个练习题。每个题的题量很小,可以做到练习的精,样式多,学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我每完成一个大目标,我都要小结,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也是对自己教学效果的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我和学生学到的知识都得到了及时的反馈。
我认真的板书:
小草之歌
第一部分:小草对大自然奉献多,索取少。
第二部分:小草对环境保护有很大的贡献。
第三部分:小草生命力顽强。
我会以新的理念、积极的心态,不断学习的思想去迎和我的学生,也希望各位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13、小草之歌教案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3 帮助学生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渺小、惭愧、气馁、微不足道、奉献、索取、幸福、沙丘、缺少、锁住、打扮、计较、辽阔、更俏更娇、天涯海角”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探究交流
教学准备:
1、演示文稿(字词卡等)
2、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小草的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阅读本单元导读,了解单元学习任务。
2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4 解题、读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难点: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体会新词。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等)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 导语:今天,我们又将开始一个新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还要注意锻炼我们哪些能力呢?让我们赶快打开课本,读一读“单元导读”吧!
2 学生自由读“单元导读”。
3 交流体会。
帮助学生明确:导语由两部分组成——课文内容和单元训练重点(或称为学习方法)
小结:这个单元又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等我们去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了。但是同学们还要象以往一样,边学习边思考,不断提出问题(提示“导语”下面的“泡泡”),并通过自己深入读书去解决。
二、解课题,引入新课学习:
1 板书课题,指名解题:
题目中的“之”当什么讲?题目串起来怎么讲?(小草的歌)
2 启发阅读:
谁为小草歌唱?歌唱些什么?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 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
2 自读诗歌,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
3 解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选择)
4 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子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了解,希望通过学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
四、练习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1 范读课文。
2 自由练读课文。
3 指名读。
①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部分(一节也可以)读给大家听?
②师生合作,指名串读全诗。
4 小结:多么美的一首诗,同学们不仅要把它美美地读出来,还要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小精灵儿童网站]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 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3 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小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七课《小草之歌》。
2 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3 交流抄写的语句。
4 小结:看来同学们都喜欢上这首诗歌了。下面让我们深入学习这首诗。
二、诵读全诗,思考问题:
1 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诗歌,思考:诗歌是从那几方面赞美小草的?结合诗句的内容说一说,再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跟同学讨论。
2 按提示自学诗歌,理解内容。
3 班内交流:
①哪几方面:
第一部分:小草对大自然奉献多,索取少。
第二部分:小草对环境保护有很大的贡献。
第三部分:小草生命力顽强。
②质疑:[简略副板书学生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明确“哪些通过读理解”;“哪些可以在课下查阅课外资料解决”;“哪些需要结合课文内容深入体会”)
③针对主要问题,交流对各部分内容的理解。
第一部分:小草对大自然奉献多,索取少。
出示小草图片,体会小草的“渺小”。(也可以结合生活中见闻谈)
出示绿草地、草原图片,体会“奉献多、索取少”。
练习有感情朗读:(引导读出自豪的语气)
第二部分:小草对环境保护有很大的贡献。
播放洪水、沙尘暴视频,感受自然灾害的凶猛。
练习有感情朗读(重点引导学生从句式排列特点上,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小草生命力顽强。
引入课外资料和其它文学作品辅助理解。
三、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1 归纳板书,深入体会。
①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小草自我评价的词语,用“~~~~” 画出小草的表现。
②归纳板书:(可让学生写)
渺小不惭愧不气馁
微不足道不灰心不计较
又弱又小击退洪水
缺少目标锁住沙丘
……
③根据板书,进行师生对读。
④思考:如果你是一株小草,你会怎样来唱这首《小草之歌》?
2 总结:
小草虽然弱小,却有着无比的自信与自豪,它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值得同学们细细品味,深深思考。
3 为图画题字:出示小草图,请同学添上赞美的话。
(教师随即指导学生:规范语言、前当选词、调整句式,注意语言美、韵律美)
四、布置作业:
1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 整理《我的采集本》和“词语花篮”,继续丰富内容。
3 练习朗读、背诵P92《爱的奉献》(“语文百花园五”中的“积少成多”内容),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先引导学生读读]
*4 小练笔:我们周围还有许多像小草一样“渺小”的事物,但是他们同样自信、自强,试以《之歌》为题,进行创作。(文体不限)
板书设计:
17、小草之歌
献一点绿
索取很少
击退洪水 无私奉献
锁住沙丘
打扮祖国
14、长江之歌教案
《长江之歌》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长江的丰富内涵,赞美了她的丰采、气概、情怀,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了长江之歌教案。长江之歌教案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一起来学习下!
长江之歌教案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乳、哺、涤、赞”等子的字音,自觉地积累“风采、气概、哺育、源泉、依恋、荡涤、磅礴”等词语。
2、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有关资料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诗句的含义。
3、能体会诗歌表达的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你是无穷的源泉”“你有母亲的情怀”的含义
教学难点:课文两小节是如何对应着写的?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同学们,古老的中国有两条河,那就是长江和黄河,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古老的神州大地才生机盎然。今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中华第一条大河“长江”的风采。
2、板书“长江”,你对长江有哪些了解。我们来交流一下。(用一句话来介绍长江某一方面的内容)
3、老师课件展示长江视频资料。学生谈感受。
过渡:长江他九曲回肠,奔流不息,他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曾经有一部纪录片《话说长江》展示了长江的秀丽风光。这部纪录片一播映,收视率极高,很多人都被长江宏伟的气势所震撼,其中有一位青年叫胡宏伟即兴写下了该片的主题曲《长江之歌》,板书“之歌”。这首歌歌词豪迈,歌声雄浑,唱出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也长出了对长江的热爱。
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谈感受。
1、大声朗读课文,看看诗歌主要写了什么?你有何感受?
2、学生交流。
3、检测字音。
哺育 依恋 磅礴 奔去 荡涤 灌溉
4、指名接龙朗读课文,给以评价。
三、引导自学。
作者在诗中尽情赞美长江,你发现作者赞美了几次?这种写法叫什么?(反复)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几部分?请同学们自学诗歌两部分内容。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思考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你从那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2、小组合作学习,男女生比赛汇报自学成果
3、师相机引导带感情朗读。
4、合上书师生共背诗歌。
四、质疑探讨:读完诗歌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长江。
预设:1998年长江的洪水灾害引发的原因,对学生渗透保护长江母亲河人文教育。
五、合作探究:课文两小节是如何对应着写的?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师总结,拓展余光中的《乡愁》。
六、聆听并欣赏《长江之歌》mtv视频。
七、推荐作业
1、背诵并学唱《长江之歌》。
2、课下收集有关母亲河的诗歌,准备诗歌朗诵比赛。
板书
无穷的源泉 母亲的情怀
雪山 东海 哺育 挽起
远古 未来 灌溉 推动
教学反思:《长江之歌》气势恢宏,雄壮豪迈,读起来荡气回肠。它赞美了长江的雄伟壮观,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与依恋。本课的重难点就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是如何赞美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这课内容作为年级教研课我上了三次。第一次在六三班上,成功之处是我首次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让学生直观地对长江进行了解,是我的进步 。不足之处:开始播放《长江之歌》的视频资料后就直接播放mtv歌曲,mtv有三分半的时间,导致后面合作探究时间紧张,和最后歌曲播放有点重复。在展示朗读课文是让两个小组各读一遍也有点浪费时间。于是第二节课给六一班上课我做了改动:视屏资料完后直接进入课文,课文学完最后欣赏并跟唱,我看到孩子们脸上充满了期待与欣喜。在朗读展示是,我指名接龙读文,既让十个学生展示了朗读情况,又节省了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讨论课文重难点。最成功之处,当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后,我示范朗读,学生及时评价并感受到朗读是语气先柔和再有气势,把长江比作母亲的诗句读出母亲的深情,学生得到了朗读的训练。
最后,孩子们能合上书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达到知识目标的落实。
时间安排,六二班在下午上课,学生有些疲劳,自学汇报效果不好,我们及时调整让学生休息了十分钟后完整地上完了这课内容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长江之歌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15、竹乡之歌教案
竹乡之歌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了解傣家人的生活。
积累一个常用的偏旁,通过带竹字头的字体会汉字表意的特点。
教学重点:认字11个,写字7个。
教学难点:练习运用学过的偏旁推知字义,继续培养学生揣摩字形的习惯。
教具准备:卡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上卡片:柏、梨、桃、柳、材、棍、桶、板、休、白菜、草药、萝卜、芬芳、苹果、茶花
2、开火车读卡片。
3、说说这些字为什么带草字头和木字旁。
二、新授 1、出示竹子和古代汉字竹的图片,问:看到这幅图片和字,就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汉字与什么有关?与竹有关的偏旁是什么?
2、自学第一部分内容。
(1) 圈出自己暂时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
(2) 在小组里互相学习不认识的字。
(3) 板书全文:红色的字为什么都带有竹字头?这些字表示的意思和竹子有关吗?
(4) 记一记“笛”
3、检查反馈
4、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比一比,组成词语。
(1) 学生自已读一读。
(2) 观察每组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 小组内交流。
(4) 说说它们的偏旁为什么不同。
(5) 你用这些字还能组其它的词吗?
5、生字书写。
(1) 观察生字是由竹字头和哪些字组成的。
(2) 讨论笔画笔顺,观察“竹”字头的写法。重点指导“笛”
学生独立写1、学生各自拼读音节。
2、填空,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三、展示
。把你在生活中抵到的带有草字头和木字旁的字介绍给大家认识。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竹乡之歌
笛
16、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长江之歌》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应明确、集中,不宜要求过高。
为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写为:
①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每一个字读正确,每一句话读连贯,并注意音量的变化。
②体会作者赞美长江、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这样,看似起点低,但严格要求可打下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思想教育体现在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之中。
2.重点要突出,难点要把握。
读准字音、把句子读连贯和把握恰当的音量,这三者之中,重点应是把句子读连贯,难点是把握恰当的音量。因为音量的把握与领会课文内容有密切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和难点,应设置训练的阶梯、必要的反复,以便于师生操作。
3.以训练为中心,删除繁琐的讲解。
整堂课应以朗读训练为中心,读的时间应占整堂课的时间,教师的讲解只是适当点拨。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应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纠正,逐步提高。至于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应尽量精简,水到渠成,画龙点晴。其他如段意的概括、写作特点的分析等等,则一概删除。
4.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充分运用教材配套的音带。
有些教师本身的普通话不够好,朗读水平也不高,那么在教学中更应充分发挥学生中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的作用,充分运用教材配套的音带,以及其他辅助手段。这样既可提高朗读训练的质量,又可弥补教师自身的弱点。朗读训练应采取多种方式,领读、齐读、范读、听录音等等。
一、读准字音
1、教师朗读,进行语言示范。第一遍,学生看课文及汉语拼音;第二遍,学生轻声跟读。
2、着重读准下列几组字。
(1)从走采族赞(平舌音)
(2)山春汁长尘纯(翘舌音)
(3)奔亲新(前鼻音)
(4)丰惊情声清(后鼻音)
(5)乳女恋(区分声母r、n、l)
(6)哺育磅礴荡涤(生词)
(7)(你)的(荡涤)着(轻声)
3.选几名读得比较好的学生领读。
二、把句子读连贯
1、请几位朗读水平一般的学生朗读,纠正朗读时拖音等不良习惯。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连贯:词与词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要适当的间隔;有间隔,但不要把这种间隔过分突出,要用较自然的语调把句子连起来。
3、指导学生读好逗号、分号、句号之后以及两节之间的停顿。
三、把握恰当的音量
1、明确关于朗读音量的要求:个别朗读,要让教室里每个同学都听得清楚,听得舒服。
2、指导学生做好朗读的姿态和心理上的准备:上身、喉头、口腔要放松,呼吸自然,克服腼腆心理,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文上来。
例句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音量处理中等偏低音量,并稍带委婉舒缓。
较强的音量,并渐渐高昂有力。
理由赞美长江像母亲一样养育中华儿女,满怀感激之情。
表现长江特有的宽广雄奇的地理态势和磅礴有力的气势。
3、指导学生朗读。(不同的同子应根据内容的需要,朗读时,其音量也应变化)。
四、简析课文内容的重点
第一节第一层,从空间角度表现长江气概;
第二节第一层,从时间角度表现长江气概;
第一节第二层,讴歌自古以来长江的功绩;
第二节第二层,讴歌在新的时代长江的功绩。
五、示范朗读
1、选出读得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
2、全班进行有领诵、齐诵的表演朗诵。
六、放影片《话说长江》片首录像,演唱《长江之歌》
17、丰收之歌教学反思
本次上的是苏教版四年级音乐课《丰收之歌》,我仔细分析了大纲,这堂课的要求是完全融入了听、唱、跳、奏、演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我从中选择了“跳”这项教学重点,让学生很好的体验和感受这种丰收的喜悦情绪,通过集体舞的学习培养他们相互协作的精神。
课前做了一系列的准备,熟悉四年级学生现有的水平以及上音乐课的状态,课上能够按照我的教学思路沉着进行,学生表现的也很认真很积极,学习集体舞的热情高涨,而且同学们完全放的开争先恐后上台表演,达到本堂课的高潮。总的来讲,这堂课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但是自己对这堂课仍然需要深度反思,因为赛课的心情和平时上课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能很好的放松融入到学生中去,没有能全面的关注到学生的表现,这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多动脑,多思考,尽快能在音乐课堂上游刃有余。
18、小草之歌教学反思
《小草之歌》是一首现代诗,本文是一首生动优美的诗歌,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拟人的手法,把小草平凡普通的生命展现给我们。适合有感情地朗读。教学时我抓住诗歌教学的特点,以读为本,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进入角色。感受小草平凡而伟大的精神。
认真阅读了教材之后我按照“四字六步”教学法进行设计,设计教学过程,进入“磨课”阶段。课后问题提出:文章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小草的?教参中给的答案是索取少、无私奉献、生命力强三个方面。我一直按照这个思路走,以此为线索,抓住不惭愧,不气馁,不计较,不灰心让学生通过读感受小草的自信,抓住奉献一点绿色感受到小草的奉献精神等。文本表达的应该是平凡之中彰显的伟大最后落脚到生命力顽强。小草虽然渺小、微不足道,但是自信、奉献、幸福、团结,有理想,才有了生生不息,才有了“野火烧不尽,?风吹又生”的赞叹。在进行这课教学时,我按照”四字六步”教学法进行教学。课前布置了预习,学生通过读书、查阅资料自己首先认识了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资料解决。同时带着问题和困惑来和老师同学共同学习一节课。
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预设出学生的问题和困感,并在此基础上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小草平凡之中的伟大精神。
在教学中通过对文本深入解读、让学生体会小草的平淡却又伟大的精神。上课尹始我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学生预习走过场,要想让学生预习并有效果,还是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并真正在指导中下功夫。首先学生要有资料,再有老师手把手的指导。给学生一节课的预习时间最佳。在确定目标前了解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学生提出了小草唱了什么歌,小草为什么唱歌等。学生在有了学习提示下开始自学。在课前学生已经预习,对诗歌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时候在自学提示的指导下进行深入学习,这是知识的内化时刻,是自我感悟的时刻。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还有问题和困惑,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可以在小组內解决问题或交流自学收获。自学阶段让学生走进文本,进入角色。教学时我抓住诗歌教学的特点,以读为本。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进入角色,按读有发现,读有感受,读有情感的层次,深入感悟诗的内涵,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在读悟中感受朗读的快乐,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堂应该是有灵性的`,我会尽量向着这方面直奔中心抓住小草防洪,固沙,美化三大特点来讲解,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有小草的地方泥土紧固,不容易被雨水冲走,从而让学生体会小草防洪的特点。小草密集的根会牢牢抓住泥土,手拉手等感受到学生体会到团结精神。再回到题目,小草唱出了一曲团结之歌。突出中心,环环相扣。揭示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小草唱出了自信之歌、奉献之歌、幸福之歌、团结之歌、理想之歌。学生通过课件的展示,深入地朗读,感受到小草渺小而伟大的特点,最后体会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顽强的生命力。由于自己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他们的知识水平到了什么程度,课堂出现的一些偶发事件我把握不是很好。在指导朗读方面也比较笼统,比如小草的自信应怎样读,顽强精神怎样表现,如何读出小草的蓬勃生命力。
在联系拓展环节中,我让学生了解了作者王宜振,这也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一个平凡普通的作者,他给青少年写了很多作品。在这里我让学生重点读了《秋天》这首诗歌。学生有了这节课的学习,接着学习这首诗很快抓住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到了秋天的奉献、乐观的精神。
本课属于“国培”教材中提到的“文学类文本”,更应侧重于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上完课后,我感触颇深,确确实实,语文教学,就应以读为本,创设情境,这样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进入角色。通过我指导学生读,学生终于把小草那种顽强的精神读得恰到好处。并从中感受到了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但是如果让学生自己讨论一下读法,再让学生读,就可以更深入感悟诗的内涵。另外,我总感觉课堂上自己的激情不够,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致使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学生的内在情感没有充分的表现。语文课堂应该是有灵性的,我会尽量向着这方面努力。但在指导朗读方面比较笼统,比如小草的自信应怎样读,顽强精神怎样表现,如何读出小草的蓬勃生命力。
如果让学生自己讨论一下读法,或我进行范读,再让学生读,就可以深入感悟诗的内涵,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了。课堂上适当运用信息技术组合图画音效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我总感觉课堂上自己的激情不够,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致使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学生的内在情感没有充分的表现。在指导朗读方面也比较笼统,比如小草的自信应怎样读,顽强精神怎样表现,如何读出小草的蓬勃生命力。这要让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小草的无限深情,读出对小草的赞美之情,因此我需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朗读上,效果更好些。
19、七子之歌教案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诗歌的阅读,更应体现这一教学理念。以读代讲,以读促悟,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利于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在诵读与表达中,给学生情感的熏陶,心灵的震撼。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8个字,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襁褓、凤阙、狞恶、氤氲”等词语的意思。
2、借助背景知识和音像资料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的渴望回归之情。
教学准备:
1、有关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的介绍。
2、《七子之歌》背景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
3、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
教学时间:2至3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介绍作者,创景激趣
1、课件出示有关闻一多先生的图片。
2、指名简介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互相补充。
闻一多 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友三。1899年1月24日出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子村的一个书香门第。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十三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10年学子生涯。其间,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发起和参加了多种学生团体,是当年清华园内的一名活跃人物。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闻一多激情难奈,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食堂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并开始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地中的拓荒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1922年开始,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大量的精力从事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
3、教师补充谈话。1925年3月,留学美国的闻一多先生,亲眼目睹美国的种族歧视,深为祖国遭受外国列强侵占、为祖国同胞所受的困苦和侮辱而愤怒,使他更加思念祖国,渴望回归。为了抒发这种迫切愿望,诗人创作了组诗,并取名为《七子之歌》。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教师板书:七子之歌,生齐读。)
4、理解课题。(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之际,中央电视台曾播放了大型记录片《澳门岁月》,其中的那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主题曲就是《七子之歌•澳门》。“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七个地方)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首感人至深的主题曲吧!
[利用资料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为体会诗意做铺垫。]
二、了解背景,点燃激情
1、伴着《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教师播放背景知识课件。
2、说说你观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正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相继沦陷,广大人民被奴役、受欺压,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早一天回到祖国的怀抱!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几首诗,体会这种思想感情。
[听歌曲、看课件、谈感受,既充分了解了诗歌的时代背景,又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为更好的体会诗意奠定了基础]
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1、师配乐范读。 2、自由朗读;同座互读互查。
3、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4、重点读准以下字音。
qiǎngbǎo lǔ mèi què níng dàn
襁 褓 掳去 梦寐 凤阙 狞 恶 啖着
zhīgāo háotáo yīnyūn
脂 膏 号 啕 氤 氲
[这首诗歌半文半白,生僻字词较多,教师先范读,有利于学生的正确朗读;配乐朗读可以更好地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
四、指导阅读,教给方法。
1、指名学生朗读《澳门》。
2、说说“妈港、襁褓、掳去、梦寐不忘”等词语意思。
3、再细读这首诗,想想诗歌表达了什么意思?你读完后,有什么体会?(生自由发言说意思,谈体会。)
4、教师小结:“澳门”离开祖国已经三百年了,它怎能不渴望回归呢?
请同学们再认真自学后面的两首诗歌,进一步体会。
五、自学交流,体会诗意
1、布置学习要求:用刚才的方式学习《香港》和《台湾》,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自学,教师巡查,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2、小组交流学习收获。教师积极参与到小组之中,掌握各组讨论情况。
3、逐首交流。(1)指名读,评议。
(2)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风阙、狞恶、啖着、脂膏、号啕、琉球、氤氲等)
(3)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学完以后的体会。
(4)教师小结: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离开祖国,就好像失去母亲多年的子女一样,他们多么渴望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呀!特别是每首诗歌中的那句“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这种情感来?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与理解;教师对学生适时的引导与点拨、对学生独特感受的珍视与鼓励,更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六、品读体悟,演唱表达。
1、指导朗读。(1)师范读其中的一首诗歌。(2)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练习朗读。
2、展开朗读比赛。播放《七子之歌•澳门》乐曲,指名学生朗读,评议。
3、齐读三首诗歌。 4、学唱《七子之歌•澳门》。
[多种方式反复诵读,学唱歌曲,抒发激情,启迪思想。]
七、拓展思维,改写诗歌。
1、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人民当家作主,帝国主义列强再也不敢来侵略我们。香港、澳门两地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怀抱。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被赶出台湾,台湾回到中国的主权范围之内。但目前台湾与大陆尚未统一,我们深信,最终定会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2、播放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
3、看完以后,同学们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骄傲……)
4、那么,请你们设想一下,假如闻一多先生今天也在场,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5、生自由发言。(不必要求统一答案,学生畅所欲言,怎么想,怎么说都可以。)
6、港、澳门已经回归。台湾与大陆最终也将实现统一,那这几首诗是不是也得改一改了呢?就请同学们试着改写其中的一首诗歌吧!
7、生改写诗歌,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8、展示。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改写的诗。评议。
[通过观看影像资料、设想以及改写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使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
八、试背诗歌。
1、个人背诵。 2、同桌互背,检查。 3、教师背诵。 4、全班齐声背诵。
九、布置作业。 抄写诗中最喜欢的一首。
点评:
本课设计主要体现了三个“注重”。
首先,注重了信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资料,实际就是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为准确体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其次,注重了学生思想情感的启迪和熏陶。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设计旨在通过大量的学习实践活动,采用品读与演唱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所获得的情感体验逐步加深,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感受与理解诗歌的过程中,提高欣赏与评价能力,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第三,课内外有机结合,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观看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设想闻一多先生的感受,改写诗歌以及搜集其它几首诗来阅读,都是把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的有效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的能力。
20、丰收之歌教学反思
《丰收之歌》这一课是通过歌曲的演唱、听赏、分析来引起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自主学习和探究音乐的兴趣,在体验中感悟音乐,丰收之歌教学反思。为了实现教师“在音乐课堂中探求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内部思维过程”的追求,应不满足于课堂表面的“平易”和“流畅”。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启发、引导、讲授、情境创设、讨论、表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使学生的参与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我有如下*会:
一、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演唱、创编、表演实际上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没有自己的感受,没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是难以表现出真实情感的,只有激发学生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情绪,教学才会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自己找出演唱时的不足之处外,还让他们自己拍击节奏、创编各种形式的表演,让大部分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鼓励学生产生自信。
二、注重平时积累
现今音乐课乐器进课堂,我校选择了竖笛,本课我把竖笛用了进去,使学生的学习有了发挥之处,以便以后更认真、主动的'学习。
三、不足之处
经过全面回顾和反思后可以看出,课上有些活动的时间安排太紧,以致学生创作时间不够充分,有些还是教师帮助才能完成,这和学生平时缺乏基本素质训练也很有关系。另外,少数学生主动参与兴致不高,没有完全做到全体都参与,令人遗憾,可见要整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是任重道远啊!
21、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使学生们初步了解长江及其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
2、朗诵《长江万里图》,背诵《卜算子》,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怀的熏陶与感染,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向往与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和电视上肯定见过长江吧!那长江是什么样呀?(长江很长,是中国第一大河等)好,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长江,去了解长江吧!板书课题:长江之歌
1、(播放长江视频)师解说:同学们,看!
二、确定专题,小组准备
1、师:老师知道同学们也都非常喜欢长江,课前也搜集了大量资料,并且分小组确立了自己研究的主题,下面我们首先在小组内把搜集的资料交流一下,一会啊,根据你们小组的主题,向大家来介绍你们了解到的长江。为了使你们的介绍更精彩,老师这有几条小建议送给大家。小建议:
(1)、各小组推选一名小组长,各小组长要合理安排,组员之间要分工合。
(2)、选择你们喜欢的方式来介绍。
一会汇报的时侯,看看哪个组准备的最充分,展示的最精彩,下面马上开始准备吧!
2、小组成员根据搜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讨论整理,并做好分工,准备工作。
三、解决问题,汇报结果
师:看同学们准备的都那么认真,好,那哪个小组先来展示呢?好,你们先来。
学生汇报:
生:我们组的主题是关于长江沿途奇特的自然景观,我们给他起的名字是“万里画卷”(小组长把制作的卡片贴在黑板上)小组成员利用幻灯片一一介绍(一人一个景点)
生:我们组向大家介绍的是关于长江沿途的很多奇特的自然景观,我们给他起的名字是“万里画卷”
师:真精彩,你们把长江沿途的景点介绍的太详细也太美了,同学们,咱们谢谢他们吧!
好下面,哪个小组再来介绍?
(二)生:我们小组的主题是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我们给它起的名字是
“万年使鉴”(贴在黑板上)
生汇报。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们了解了长江的历史文化是多么源远流长!
(三)我们组的主题是长江的神话传说我们给它起得名字是“千古神话”。
生讲故事
师:真不错,多生动的神话故事呀!
(四)、我们小组的主题是关于长江的诗词歌赋,我们给它起得名字是“万卷诗篇”
1、一生:首先我先为大家朗诵明朝诗人杨基的《长江万里图》
A、朗诵的真不错!好一首长江万里图,滔滔江水,滚滚东流,百折千回都能触发作者思乡的念头。好让我们翻开课本61页,看到这首长江万里图,自己先去读读,练练,体会一下作者思乡之情吧!
B、谁来读?(指读)
C、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
2、生:老师,我们还准备了宋朝诗人李之仪的《卜算子》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收,此恨保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两名同学表演)
3、诵的好,演的棒,真不错!
老师也非常喜欢这首词,课前我还搜集了与它有关的小资料呢!同学们,自己读读吧。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温馨点击”)
师:是啊,读着这首词,我们好像看到多情的词人,正站在江边,面对滚滚东流的江水思念住在江尾的亲人,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收,此恨保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师有感情的范读)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站在长江边,面对滔滔江水共同感受一下诗人李之仪对亲人的思念吧!
A、自己先看着课本读读,体会体会吧!
B、我们来接读这首词吧!
C、多么动情的一首诗呀,我们来试着背背这首词吧!
D、谁想来背给大家听一听呀?(指2名同学背)
4、除了这两首诗,其他同学还搜集到了哪些关于长江的诗句呢?
四、1、同学们搜集的还真不少,老师也准备了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长江之歌》师配乐朗诵
2、师:老师还知道它还是首动听的歌曲呢,让我们一起唱响《长江之歌》
放视频歌曲,齐唱《长江之歌》
22、树之歌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利用汉之星平台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杨、壮”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护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护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谈话导入
1、出示各种各样树木的图片,板书:树。
2、结合自己的生活交流对树的了解,可树的用处、样子、特点等不同方面交流。
3、过渡:树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到树的大家庭,认识这些树木好朋友。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出示学习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初读指导
(1)指名朗读第一句,出示词语:杨树、壮大、梧桐树、手掌,指名认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正音“壮、掌”都是后鼻音。(2)指名朗读第二句,出示词语:枫树、松柏、绿装,强调“枫、松、装”三个字都是后鼻音,特别是“柏”字的读音,要指导学生读正确。
(3)指名朗读第三句,出示词语:木棉、桦树、耐寒、守北疆,指名学生认读,提醒学生“桦”读第四声,“耐”是鼻音,“守”是翘舌音。指名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耐寒”的意思。
(4)指名朗读第四句,出示词语:银杏、水杉、化石、金桂,指名认读,注意“银”是前鼻音,“杉”是翘舌音。
3、再次练读课文,将课文读得更加正确流利,并与同桌互读。
4、多种方式巩固识字,随机出示词语,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对读、齐读等方式巩固识字。
5、全班齐读课文,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味。
三、再读课文,了解树木特点
1、学习第一句
(1)出示第句一话,指名认读,说说这句话中写了哪三种树:杨树、榕树、梧桐树。
(2)图片出示三种树,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树的样子,注意语言表达完整。
(3)交流后,关注这三种树的特点:杨树长得十分高大;榕树粗壮可以独木成林;梧桐树的叶片像手掌。
(4)全班齐读,小结树木的外形各不相同。
2、学习第二句
(1)过渡:大自然的树木除了外形各不相同,颜色也有区别!请自读第二句,说说你的发现。
(2)指名朗读,交流枫树的叶子在秋天变红,松树和柏树四季常青像披着一件绿色的外套。
(3)出示秋天的枫树和松柏图片,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
(4)出示不同季节树叶的颜色变化,鼓励学生用装示颜色的词语来说一说。
3、学习第三句
(1)过渡:树木除了叶片的颜色各不相同,脾气性格也有所不同哟!瞧,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种树,出示木棉树和桦树,它们一个喜暖,一个耐寒。
(2)指名朗读第三句话。
(3)小结:由于自然环境、树木的生活习性和外形有所不同,这是树木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4、学习第四句
(1)过渡:我们了解了树的外形、颜色、生活习性,接下来认识几种特别珍贵的树。
(2)出示银杏、水杉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种树的外形。
(3)学生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活化石”的意思,交流后适当补充。
(4)出示金桂树图片,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金桂开花的香气。
5、整体回归,指导背诵
(1)学生再次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多种形式趣味朗读:同桌分句朗读、拍手打节奏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对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出情趣,读出韵味。
(3)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要抓住每一种树木的特点帮助记忆
四、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树木图,指名说出树名。
2、老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字词学习情况。二、学习儿歌,理解意思
1、学生自己读儿歌。
2、指名每人读一句,并说一说这一句讲的是什么。
如: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这句话说出了杨树长得高的特点,榕树树冠大、树干分枝多、很粗壮的特点。还讲了梧桐树的树叶像手掌的特点。)
3、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边指图边总结这几种树的特点。
杨树――长得高,笔直。
榕树――长得壮,树干分枝多,树冠大。
梧桐树――叶子呈掌状分裂。
枫树――秋天叶子是红色的。
松柏――一年四季常青。
木棉――喜欢暖和的气候,生长在南方。
桦树――产于东北,耐寒。树皮是白色。
银杏、水杉――古老的树种,有“活化石”之称。
金桂――花朵金黄,香飘十里。
4、指名读儿歌,分组读,指名读。
5、看图,说说图中的是哪一种树。(出示课件或卡片)
三、学习朗读儿歌
1、学生自读儿歌,体会这首儿歌的特点。
儿歌的第一、二、四、五、六、八行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ang。这首儿歌是用ang来押韵的。这是儿歌的一般特点,一般是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是一样的。这样,我们读起来就朗朗上口了。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2、再读这首儿歌,你们还有什么感觉?(节奏感)
3、指导朗读。
我们读儿歌时,就要读出它的节奏感。要想准确地表达出儿歌所讲的意思,读出它的节奏感,就必须注意每一行之间的准确停顿。你们自己体会一下,除了句逗停顿外,每一行词语间还应怎样停顿,读给你的同桌听。
4、汇报、评议。你认为他(她)读得好不好?为什么好或为什么不好?说出理由
23、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长江之歌》是电视剧《话说长江》的主题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读起来充满激情和力量。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品读”成了教学的重点。下面就我这节课进行几方面的反思:
一、反思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全诗中“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句直抒胸臆的诗句,让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质疑:“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长江有‘母亲的情怀’?”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分别找出表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以及“长江有母亲的情怀”的诗句进行品读。在品读诗歌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长江的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以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伟大精神。这一教学环节,学生在我的带领和引导下,基本上能理解诗歌,能体会长江的精神。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适时地进行说话训练、仿写训练,如用“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描绘长江奔腾前进的情景,让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又如让学生仿说诗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长江的伟大精神。但是这一环节在学生有点“冷场”的时候,我就显得有点及于求成,引导学生的语言过于着迹,教学机智还是有点欠缺。
二、反思朗读的指导
由于这节课是诗歌的教学,因此朗读方面是尤为重要的。于是我采用的指导方法是抓重点词语。如抓住“走来”与“奔去”指导学生读时语气要有缓、急、高、低之分,又如抓形容词和动词指导学生读时要注意重、轻之分。在整节课的朗读指导,我最为满意的是引读的那一部分,我用引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出赞美长江时可以有不同的情感。如我引导说:“我满怀激情的赞美长江”时,学生读得激情满怀。当我引导说:“我深情地赞美长江”时,同学们又显得深情款款。但是,在读的形式上还是过于单调,忽视了个别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
以上是我在两个重要方面的反思,当然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还有或多或少的可以改良的地方,如还应该配合一些关于长江的图片,让学生对长江有更直观的认识,这样学生可能在说话训练以及仿说训练时就有话可说了。最后,在以后的教研课中,我将会取长补短,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二)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进一步体会到了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效果才会让人满意。以长江为话题,激发学生对长江探究的欲望和要求。通过谈话让学生产生对长江的兴趣,产生探究的问题,产生了解长江的强烈愿望。 因此,课前我布置了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课前、课中让学生对资料进行整合,用简
要的语言介绍,并加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充分的体现了资料为学习服务,交流为提高语文能力的功能。这样,一堂课没有过多的赘述,学生便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进行阅读与思考了。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是诗人精神境界的艺术表现。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特定意境之中,受到形象的感染、意境的熏陶,那么,他们所获得的感受、理解、体会等,必将实在、亲切、自然。所以,教学诗歌,必须在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上下功夫。本堂课中,运用饱含激情的诗意语言描绘意境,展示关于长江气势磅礴的图片,播放《长江之歌》的音乐,通过组织全体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等,诱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与作者心灵相通,产生情感的共鸣。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学习诗歌就要反复吟诵,本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直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韵味。当课堂上真正响起学生们对诗的用心吟唱时,不禁感叹这才是诗歌应有的魅力!这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三)
《长江之歌》这篇课文是一首歌词,又有着诗歌的特点。歌词的内容蕴涵着作者天马行空的想像,同时又表现出长江的壮丽。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引领着学生去体会每个词语的意思,我觉得我们很难捕捉到作者在瞬间迸发出来的灵感与感受。所以,在研读课文的时候,我安排学生先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的感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引导着学生们关注歌词的写作方法,这样就避免学生陷入对某个词语的纠缠之中。
在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以后,我设计了一项这样的朗读环节。我让学生对比着来读每段话,一个同学读第一段中的第一句,另一个同学来读第二段中的第一句??在读书后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样一问,孩子们的话匣子算是打开了。
有的说:“某某句,标点符号一样”。
有的说:“某某句,字数一样”。
有的说:“第三句的意思相近”。
有的说:“每段的最后四句一样。”
我将学生发现的内容一一写在了黑板上,进行梳理。最后总结的时候,我指着板书上的内容告诉孩子们这就是歌词的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以后,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歌词作家。
这节课,我觉得唯一遗憾的地方是没有让学生们动笔写一写歌词,如果让他们也尝
试着写一写,我想他们的>收获会更大。
24、丰收之歌教学反思
《丰收之歌》这是一首活泼优美的歌曲,表达了农村丰收后,母子喜悦的心情。歌曲虽然短小,但是需要注意的点很多,比如说大附点节奏,切分节奏,顿音记号,小间奏等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唱好这首歌曲的关键。
所谓好事多磨,想上好一节课,除了要充分的研究教材之外,还要研究学生,不断试上,确定课堂目标、内容,细化课堂上的流程。下面说说我从准备课到上课的过程中的,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上原生态的课。本次评优课我是借班上课,对学生并不是很熟悉。在提前熟悉班级的时候我只是将学生本学期学的歌曲复习了下,感受了他们歌唱的水平和对基本节奏的认识,并没有提及本次上课需要掌握的内容,教学反思《丰收之歌教学反思》。一是怕学生提前知道了上课的内容就对课堂没有新鲜感和兴趣了,另一个是我认为真正的评优课应该是原生态的课,而不是事先排练好的表演课。虽然说在课上的时候与学生磨合的不是特别好,但是也已经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在设计课堂情感目标的时候,让学生在歌曲中感受农村的新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在导入的时侯,先用两个夸张的笑脸让学生配音,从而问学生“你们猜猜看,他们为什么笑的那么开心”,从而顺利的导入到农村的新变化,学生在感叹农村面貌的时候喜欢上了农村,为活泼演唱歌曲打下情感剧出,也较好的完成了情感目标。我又将这种情感作为一条情感线,在结尾的时候,告诉学生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努力把我们的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这样整个情感目标得到了完满的解决,从而使课堂流程更加流畅,完满。
三、课堂设计的前后贯穿。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有效课堂成了很多教师的奋斗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每个课堂教学环节都要做到“有效”,我在设计本堂课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努力使每个环节的小意图最后成就有效课这个大目标。在导入的时候,我引出了笑声,然后为笑声配音高,加顿音记号演唱。其实,这个乐句是我们这个歌曲的难点,开始的时候解决,学生在学唱歌曲的环节就会省力很多。
在一次又一次的教案修改中,我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也感觉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说因为三年级的孩子比较小,我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应该使环节更加有趣,吸引学生,每个教学环节时间的把控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等等。我会根据这些不足,不断地去寻找解决方法,争取使自己的课堂不断的向有效课堂迈进!
25、树之歌教学反思
《杨树之歌》是北师大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写了大西北最常见的一种树,借杨树之口,抒发了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了杨树默默为人类奉献的精神。
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抓住重点诗句,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朗读指导,并设置梯度让学生熟读成诵,尤其对诗文中“哗啦啦”拟声词的感受,老师重点指导“欢快”、“响亮”、“悄悄”语气不同,让孩子读出大叶杨唱歌时声音的不同。二年级的语文学习重点仍是识字、写字。我对“喜”这个汉字就进行了深刻讲述:“喜”是由“壴”+“口”这两个字组成,“壴”这个字读“zhu(念第四声)”,意为打鼓做乐、笑口常开,表明有“喜”。
在教学第第二小节时,我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再进行写作练习,联系课后思考题,让学生想杨树唱给:老奶奶、老爷爷、小宝宝的时候会唱些什么,或者它还会把歌声献给谁,这样开阔的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
虽然课程上下来是比较连贯的,但还是有些遗憾,首先整节课的时间上比较满,分配到后面给学生练习表达的时间比较不充足,很多孩子不能畅所欲言。其次,本次课的设计,比较规矩,创新点不够,较就课讲课,对于学生个人的技能训练提升不足,应多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最后,在练习表达的时候可以加入预习单的设计,这样学生能多练习书面表达,锻炼写的能力,即使时间不够也要多鼓励学生写,完不成也可以留到课后,这样能多多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板书上,我运用简笔画导入,可惜板书利用率不高,以后要多加强板书的利用。
每一次课程都是一次成长和收获,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多构造生本课堂,以生为主,教师多多引导,这个是我欠缺的。我的课堂太不敢放手给孩子,应该在以后的课程中,开放些,学会慢慢放手,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6、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读这一曲长江赞歌,能否让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以此激发学生对长江的赞美和热爱,对祖国的赞美与热爱,无疑是本文教学的的关键一环。
长江,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也许显得陌生。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讴歌长江,是因为源于对长江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课前让学生对长江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课前我特意安排学生收看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激发学生对长江的兴趣。课前我播放了《长江之歌》的歌曲,在歌唱家殷秀梅深情的歌声中,学生对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了初步的基调。在教学时,我把训练感情朗读作为教学的重点。我引导学生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展开讨论,从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多姿多彩、贡献巨大等方面体会作者对长江的眷恋、热爱之情;引导学生比较“走”与“奔”,体会前者表达了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后者反映了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抓住全诗中“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句直抒胸臆的诗句,让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同时又具有‘母亲的情怀’呢?”使学生体会到长江的源远流长、磅礴壮观,以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伟大精神。学生理解到位,对朗读很有帮助。最后,我通过让学生想象诗句所展现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不断提高语感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27、竹乡之歌教学反思
《竹乡之歌》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十四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中新增的一首儿歌。其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简练、韵律和谐、富有童趣、贴近儿童的生活。这样更好地帮助学生集中学习带有竹字头的字词,避免了以往归类识字时只有图、字的单调性,使识字教学更有趣味性和直观性。
由于一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实物认识深刻,抽象思维是建立在直观思维基础上的。所以就针对他们听力强、记忆力强的心理特点,带学生首先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然后缩小语境,摘出词语、认读,再把单字从这些词语中摘离出来,把字音与字形对应起来,单独识记,最后把单独识记的汉字放回到课文中,使学生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对诗句的更深领悟。
根据资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在教学本课时,我在原有课件基础之上增加了文字素材、图片素材、将Power Point作为主要媒体资源,将授课思路有条理的串了起来,内容涉及面广,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都为上好这节课奠定了基础。竹林风光及竹子编制的实物图片,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示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利用远教资源。
具体运用如下:导课阶段出示幻灯片图画:竹林风光来诱发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在指导整体感知朗读阶段出示幻灯片,启发学生去逐句理解、投身体验,尝试学习的乐趣。在突破难点时,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学习带有“竹字头”的生字词,因此,在读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找“竹乡什么多”,在查找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竹乡就是因为它和竹子息息相关,理解文本内容,而且可以找出带有本课要重点学习的字词,可谓一举两得。
学生找出了“篱笆、彩笔、风筝、笛声、竹筒、箩筐”这几个词,由于这里有些东西学生很熟悉,但有的东西学生是一知半解,于是我采用了《幸运52》中的猜词环节,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东西,可以好几个人一起补充,让其他同学猜,猜中后出示教师收集到的图片加以了解,既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话能力、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在上《竹乡之歌》以前,我还担心孩子们能否理解少数民族的含义、能否想象竹子的故乡的美丽景色。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由于资源的二次看法与整合,孩子们提前预习了课文,且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很简单,所以课本内容的学习很快就结束了,剩下的时间,我让孩子们讨论我国的少数民族。孩子们居然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还能说出一些名字来,如:回族、蒙古族等等,说到傣家人的生活,竟然有孩子知道一些,看来课外书籍很好的补充了我们的`课堂知识。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在想:语文课是不是就应该局限于课本呢?许多老师都在讲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把知识点落实等等,可很少又老师想到用一点点的时间去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因此,我们的课堂仅仅是书本的课堂。为了拓展孩子们的眼界,语文课堂必须要贴近于生活。语文课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课后我更深的感觉到如果没有媒体资源的再次开发与利用,那么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无从谈起。
28、长江之歌说课稿
长江哺育了千万人民,灌溉着万顷良田,滋润了两岸的泥土。我们吮吸着她的乳汁,沐浴着她的恩泽。《长江之歌》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长江的丰富内涵,赞美了她的丰采、气概、情怀,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今天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到了长江之歌说课稿,这篇长江之歌说课稿可以迅速让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做到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相信对大家的授课有一定的帮助!一起来看看。
长江之歌说课稿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长江之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长江之歌》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诗,诗词意境博大深邃,歌颂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抒发了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长江之歌》是一曲关于长江的颂歌。整首诗歌从两个方面来写:第一部分(第1节)是写实,从长江的地理特点出发,具体写出了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巨人般的气概。第二部分(第2节)则重于抒情,歌颂了长江古老悠久的历史和奔腾不息、力量无穷的磅礴气势。诗歌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句式整齐,节奏轻快,极富感染力。并且运用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读来大气磅礴,气势恢宏。
二、说学情。
学生在经过了五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学情,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目标一: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字音,积累词语。
目标二:能朗读和背诵课文。结合有关长江概况的资料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句的意思。
目标三:知道课文通过对长江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五、说教法、学法
学习时隔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内容理解方面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学定教的主导思想,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上,以学生的独特体验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力求使课堂体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学、独立学、创造性地学的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 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去做发现者,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理解诗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体验,不做统一的讲解,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自己体会,教师相机指导,做到让孩子有自己的收获。
六、说教学流程
在深入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之后,我针对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
(一)有效利用课程资源,营造激情氛围
1.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你们对长江都有哪些了解?
2你们见过长江吗?好,我们一起来欣赏长江的美丽风光。(播放画片)
是啊,长江它奔腾不息,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赞美她,作曲家还专门谱写了一首歌,想听吗?
3.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检查预习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至于使预习流于形式,因此,检查预习更有必要,他可以提示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查缺补漏。所以,让每一个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进行预习,必将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二、交流释疑。
(一)大家知道吗,刚才那美妙的歌曲的歌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诗歌——《长江之歌
本诗是《长江之歌》的歌词,歌颂了滔滔不绝、气势磅礴的母亲河──长江。在引入时,播放长江江水奔腾入海的录像,让学生一下子就能被这幅奔流不息的壮观景象所吸引、所折服,并利用地图,加深学生对长江自西向东横贯整个中国的印象,进而油然而生豪迈情怀,利于诗歌学习。
在初步了解长江,出示课题之后,播放《长江之歌》,这首歌曲旋律激越,加上激昂的歌词,将学生的情绪带入一个高潮,引出学生的激情,并使他们产生一种学习诗歌的迫切感,在感情上与诗歌达成初步统一。
(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突破教学难点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歌又两小节,通过朗读,你发现这两小节在结构上又什么相同的地方?
2. 。屏幕出示后四行:读一读,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运用反复的写作方法,更能表达对长江的赞美、依恋之情。)
3.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那么作者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长江有母亲的情怀?板书:(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
4.分组合作学习: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来静心默读这首诗,边读边将你感受深刻的词句画下来,并做批注。
5、交流:(第1节)(1)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交流。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3)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4)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5)交流: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6)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7)指导朗读“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学习这首诗歌,需要了解“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等重点诗句,而这就需要对长江的发源、流域、历史、文化等有一定了解。所以在学习本文之前,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充分的预习,课堂上在理解诗句之前,也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其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进行一定指导,难点诗句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6、精读第2节。
(1)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2)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3)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师引读:所以,“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个环节是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交流赏析重点的句段,品味朗读,升华对长江气势磅礴、赞美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自始至终要成为学生真诚的阅读伙伴,努力做到:真诚交流——与学生一起交流独特理解,分享阅读心得;有效组织——组织学生有序自信的开展交流,使更多的学生畅所欲言;适时点拨——引领学生升华对长江的赞美。)
三。拓展延伸:
1.播放并让学生学唱《长江之歌》;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赞美长江的诗句?3在九八年的夏天,我们经历了一场战斗。“敌人”就是长江。怎么“母亲河”是“敌人”?你或许要问。她曾安静地流淌着。哺育了千万人民,灌溉着良田万顷,滋润了两岸的泥土,我们吮吸着她的乳汁,沐浴着她的恩泽。忽然她却勃然大怒,掀起骇人的滔天巨浪。冲走了房舍与家畜,无情地卷走了亲爱的家人,这是为什么?这其中有一部分自然因素,但更多的是人为造成的伤害,滥砍乱伐,随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让人们尝尽了恶果,同学们!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爱护我们的母亲河,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一起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升华爱国情感
本诗中心明确、气势昂扬、富有激情,是一篇难得的朗读佳作。适宜以读代讲,以读代悟。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解释与分析,将自己的感悟强加于学生,而是应该注重让学生在朗读的实践中体会、感悟深刻的爱国情感。所以在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后,就可以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交流朗读方式。可以采用:自己朗读课文、同桌合作读、小组读,最后可以采用配乐诗朗诵、学唱《长江之歌》收尾,将课堂带上一个高潮。
对于《长江之歌》这样的佳作,五年级的学生通过预习、教师指导、小组合作之后,对文章的内涵已经能够掌握。这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同步,深刻感受到诗歌中的爱国热情。从而营造出激情氛围,升华情感。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
雪山 远古
长江之歌 奔 向 赞美
东海 未来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长江之歌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29、丰收之歌教学反思
《丰收之歌》是一首丹麦民歌,曲调欢快活泼,节奏带有舞蹈性,一个音对应一个词,利落豪爽的音乐风格、直爽而稍带幽默的歌词,就可以让我们想起人们围着篝火跳舞的热闹场面。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节奏带有舞蹈性的乐曲。通过学唱歌曲,激发学生的生活情感,学跳集体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主动意识。整首歌表现了人们的劳动热情和丰收的喜悦。《丰收之歌》这一课是通过歌曲的演唱来引起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自主学习和探究音乐的兴趣,在体验中感悟音乐。为了实现教师“在音乐课堂中探求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内部思维过程”的追求,应不满足于课堂表面的“平易”和“流畅”。
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启发、引导、讲授、情境创设、讨论、表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使学生的参与变被动为主动。本节课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歌曲而且也体验了劳动的艰辛。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的认真,整节课的气氛较好。经过全面回顾和反思后可以看出,课上有些活动的时间安排太紧,以致学生创作时间不够充分,有些还是教师帮助才能完成,这和学生平时缺乏基本素质训练也很有关系。另外,少数学生主动参与兴致不高,没有完全做到全体都参与,令人遗憾,可见要整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是任重道远啊!另外在教学中我发现,班与班之间的差距是有的,有的甚至挺大,有的班级识谱,会打节奏,有的班级这两者全不会,一切从新开始,因此,以后的任务还很重。我更要加强对教材的钻研,提高专业水平,来适应这些学生。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