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杨天真是哪里人?杨天真旗下有哪些艺人

时间:2023-10-12 编辑:赚钱 浏览:0

  杨天真是哪里人?杨天真旗下有哪些艺人?杨天真,1985年1月25日出生,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壹心娱乐创始人、Plusmall大码时尚女装品牌主理人。7970706381e5608bde603461963bf130_93aceeb3b9dd4d15a887fd4b67253155.png

  杨天真反问:做得好就不应该换工作吗?之前的工作重复性大、操心性又比较强。

  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会越来越明确。在你明确的时候,就不愿意花精力去应付和敷衍别人。对别人不好,对自己伤害更大。

  这不是杨天真第一次因为输出职场观点而引起共鸣,早在两年前,她在热门综艺《奇葩说》中提出对工作要有“渣男心态”的观点就被广为流传。每参加一档职场综艺,都会有观众在平台留言:喜欢杨天真的点评,清晰、透彻,令人茅塞顿开。

  杨天真在社交媒体也会分享职场心得,许多人留言让她出书,于是很快2021年第一本书就上市了,讲人和自己,和世界的沟通,书的最后一章叫《找到你自己》,其中讲到她是“放弃型人格”,有着严格且清晰的价值排序,一旦发现事情并不能促成目标的达成,就会果断放弃。

  这也是许多网友所羡慕与追求的“清醒”与“目标感”,在沟通技巧之外,读者们生出更多的问题:到底怎样建立自己的价值排序?怎样“戒掉情绪”?怎样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成为自己”虽然正确,却是一句抽象的宣言。正如山本耀司曾言:“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杨天真也说她是一个不断去和世界发生“碰撞”的人,通过反馈不断了解自己,她将这些具体的冲撞与思考,融入了她的新书《通透》。

  在这本书中,杨天真想要尽可能地展现这些具体的冲撞。她选择用关键词的形式,展现不同的人生问题,剖析自我和他人行为背后的人性因素。虽然书名叫《通透》,却不是一本教人一定要通透、清醒的书。

  关于人生怎么过,有各种各样的选项,你可以选择稀里糊涂、游戏人生,当然,得过且过也行。通透肯定不是一个优先选项,它只是选项之一。

  我写这本书并不是告诉你,你的人生必须得通透,这世界上总有人想混着过完这一生,不想活得那么明白,这完全可以,也绝不是错误的选择。但是当你想成为一个更有效率的人、想拥有更通透的人生的时候,这本书是你理解人性的一个工具,能帮助你去梳理自我认知与世界连接的困境,能帮你打破表象看到事情的本质。

  在书的后记里,杨天真如是说。

  #

  向内:建立自我的价值系统

  每一个“要不要”“该不该”的问题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关于自己价值体系的问题——什么对自己更重要,哪些可以妥协,哪些不能。

  第一本书中提到的“价值排序”,在《通透》中被发展为“价值体系”,也是成为“人间清醒”的关键法门。

  在当下,我们常常感觉自己被“卷”,撇开不可控的社会因素,真正有意思的是,为什么对于每个个体而言,TA想要的刚好都是大家想要的。考公考研在现实中是被追捧的首选,在网络中又成为某种“放弃理想”的“成熟”表征,奇异的矛盾中,我们仍然难以回答“为什么都这么庸俗了,还是不快乐?”

  被内卷伤的最深的人,就是盲目的,没有清晰自我价值系统的人。我们完全可以加入考公考研的大潮,听从父母的安排按时结婚生子。若经过独立的判断,这些就是正好与主流一致的,自己的选择而已。也正因如此,我们在奋斗的时候,更能够全情投入,享受奋斗与拼搏。

  但如果行为是盲目的,稳定和高分又何尝不是另一重围城——工作后失望,读研了后悔,退出又舍不得,最终陷入跋前踬后、进退维谷的境地。

  《通透》中有一个关键词就是“从众”。随大溜会让人变得平庸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杨天真都不是一个“随大溜”的人,但她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却是:“对于多数人来说,从众是一种自我保护和低成本、高效率的决策方式。”显然,她无意于建议大家要做什么样的人,而是直面人会被外界环境影响的天性;也无意于设立某种成功的标准,而是鼓励读者“向内看”,去建立自己的标准。问题的核心并不是从众或逆反,而是“看清自己的真实需求”,活个心安理得。

  又比如对于被热议的“回避型人格”“社恐”现象,杨天真认为这是一种有目的的自卑,它的“目的”就是为了“逃避行动、避免失望”。年轻人当然可以选择不把它当作一个问题,不去“克服”,但如果你不想这种回避成为限制你成长和进步的枷锁,她也从她的经验出发提供了一些可实操的建议。

  谈到“功利”,杨天真坦言很多网友的提问感觉是想要“一剂特效药”,药到病除,从此不再烦恼。但实际上“所有走过的捷径都会被补回来”生命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正如她近期在节目中感叹的:人的生命周期就是成长、辉煌、陨落,然后重来。人生也并非想象中的会越来越好,也并不是越努力就会越成功的,但是这就是人生的真相。只有经历了那个过程才会理解。

  #

  向外:挖掘情绪背后的人性诉求

  人性其实是人共同的一些规律,当你理解了这些时,就会比较容易理解别人的行为;当你理解了别人的行为时,遇到事情就不会轻易生气或失望;当你理解了别人做事或者别人对待你的方式都是有一定的原因时,就比较容易形成自洽,也能更快洞悉自己的问题,知道哪条路更适合自己。

  除了稳定的内在价值体系,杨天真的“人间清醒”多半体被归结为“戒掉了情绪”。在一次访谈中她提到:“我的情绪是被过去的经历高密度地压缩过,就像压缩饼干一样……”也许正是这种经历才使得她能透过情绪的表象直视到背后的人性:

  比如职场上爱“甩锅”的同事,是因为觉得“拉你下水”也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比如老板的“画饼”一次次成功,是因为抓住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许多的焦虑、迷茫、困惑,其实都来源于对“人”的本质的缺乏了解。熟知了这些基本的人性,便会懂得适当的“钝感力”有多重要,会在面对周围人有意或无意的PUA时不去怀疑自己,理智地守护好自己的边界。

  “通透”显然非一日之功,杨天真提到自己从小学二年级读到刘墉的《我不是教你诈》开始,认识到人的行为背后原来有着人性的影响。自此之后一直在理性和人性的拉扯间,不断地“观己”“知己”,“知行合一”一直是她理想的状态,哪怕是被贴上了“人间清醒”的标签,其实也还是在对自我的不断认知、不断了解中。

  内耗当然没有特效药,但至少可以从对人性多一点点了解开始——“自我探索之路,漫长且艰辛,活成“人间清醒”,从读懂人性开始。”

  人际关系的避坑指南,破解人际关系的密码,

  洞悉人性的本质,自我认知说明书,

  在变化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锚点。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