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啰出行又完成新一轮融资签约-阿里200亿投资哈啰出行
哈啰出行又完成新一轮融资签约-阿里200亿投资哈啰出行。作为我国民生出行刚需,两轮电动车因其空间开放性和便捷性在疫情期间成为人们青睐的出行方式。而在“双碳”背景下,两轮电动车市场也迎来越来越多的玩家。
相对于ofo跟摩拜现在的命运,后来者哈啰出行上演的几乎是一出主角逆袭的戏码。
从“哈罗单车”到升级为“哈啰出行”,哈啰不断扩张自己的出行生态。
在ofo和摩拜如日中天的2016年9月,哈罗单车项目成立了。
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时候进入市场真的是在玩火,因为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了,没有更多的位置给哈啰了。
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杨磊还要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
然而,市场往往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
2017年12月,阿里和复星先后以数亿美金入股了哈啰,给哈啰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做后盾。
而摩拜和ofo却相继都爆出资金压力,尤其是押金和拖欠供应商资金问题。
哈啰出行之所以能从激烈的共享单车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资本的助力,主要得益于其准确的市场定位,并采取了与其他众多竞争对手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选择比努力重要,方向比选择更重要。
对于共享单车企业来说,一线城市是“兵家必争之地”。
北上广深作为一线城市集中了市场约70%的共享单车。
但中小城市并非没有机会,反而还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国内中小城市基数庞大,出行需求非常可观,但中小城市交通特征不一,大多公共交通欠发达,迫切需要共享单车作为补充。
且中小城市交通不太拥堵,骑行环境更好;商业集中度低,不易造成单车堆积便于管理。
比起一线城市,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大多不够完善,市民短途出行可使用的交通工具单一贫乏。而共享单车的出现正好弥补了交通末端的缺陷。
基于上述判断,哈罗单车大胆采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绕开了一线城市激烈竞争的主战场,选择从二三线城市入手,从而为自己争得了最有利的生存空间。
哈罗单车是首家进入二三线城市,下沉到四五线城市的共享单车品牌。
“农村包围城市”的差异化布局让哈罗单车奠定了在中小城市的“领骑者”地位,从而把自己的后发劣势转变为了先发优势。
目前,哈罗单车先后进入厦门、宁波、杭州、武汉、南京、长沙、青岛等300个城市,同时还进入260个景区为用户提供智能化共享单车服务,注册用户超过2亿。
哈啰出行躲开了一二线的巨头,走了一条三四线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也仅仅是“表面”上的原因。
哈啰出行在逆势中上扬,更重要的原因是其本身对精细化运营的注重。
表面上看,共享单车行业要想成功,就要多铺车辆,快速跑马圈地,但是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如果没有精细化的运维,车辆铺得越多,所背负的运维成本越高,最终即使拥有再丰厚的资本,在寒冬来临时,都难以为继。
精细化运维的核心是创新化的技术,这在哈啰出行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拿哈罗单车的智能锁为例,目前已经升级到了第五代,不管是开锁速度还是稳定性都领先同行。
哈啰出行的第五代智能锁的芯片,则加入了神经网络的算法,可以定时检查工作状态,发生故障之前预警,这样线下工作人员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同样降低了运维成本、提升了运力。
哈罗单车在自适应蓝牙电子围栏技术上的创新,同样如此。
共享单车之所以陷入困境,其中一个原因是一些用户乱停乱放,如果停放的地方是工地等“城市黑洞”,很可能造成车辆的有进无出。
自适应蓝牙电子围栏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哈啰出行和上海闵行区合作试验,实现了该技术的行业首个实用级别应用,停放误差可以小于10厘米。
该技术通过智能判定“城市黑洞”,然后在这些地方划定禁停区域,结合调度费用调整等运营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车辆损耗问题。
可以看到,正是哈啰出行这些“看不见”的创新化技术的保驾护航,才能实现精细化运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让其拥有了对手所不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内功。
然而,共享单车行业因为迟迟找不到盈利的模式以及运营成本巨大,迅速走向衰落。
2018年9月,共享单车行业即将进入至暗时刻的最后关头,哈罗单车在上海举行了一场发布会。
这场发布会的关键词是品牌升级:哈罗单车宣布升级为“哈啰出行”,携手嘀嗒出行、首汽约车、高德地图等多方平台,将网约车服务纳入其服务范围。
哈啰出行首战选择上海、南京和成都三个城市,也颇有深意。
前两者曾经是美团和滴滴激烈对抗的主战场,又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民众对网约车的需求和接受度更高,用户经历过两家公司的补贴大战后,又在期待新的平台入场。
而且滴滴和美团鏖战的过程中,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也因为补贴大战而引发过政府的“警告”。
所以在这两个地方都有点元气大伤,短时间之内很难再有大的动作,而成都政府对于网约车又一直处于比较开放的姿态,平台和监管部门的沟通成本相对比较小。
另一方面,哈啰出行此时做网约车业务,最主要的也是得到了阿里的支持。
阿里巴巴对于出行业务一直有野心也有需求,不但投资了滴滴,而且阿里还曾想通过收购易到用车切入这块市场,不过最终因为估值和资产问题放弃了这个打算。
虽然阿里是滴滴的主要股东,但是滴滴还属于腾讯,更何况,腾讯还有美团和摩拜,所以从去年开始,阿里在扶持哈罗单车方面也算是不遗余力。
2017年12月,哈罗单车宣布完成3.5亿美元的D轮融资,这是蚂蚁金服首次参投哈啰。
在2018年的4月、6月、7月、9月,蚂蚁金服四次投资哈罗单车。其中哈啰的E 轮融资由蚂蚁金服单独投资了20亿人民币。
加上今年6月哈啰出行牵手蚂蚁金服、宁德时代首期出资10亿人民币成立合资公司,阿里光在哈啰出行身上就已经花了200亿左右。
蚂蚁金服通过其全资控股子公司上海云鑫持有低碳科技(永安行与哈罗单车合并后的主体)36.733%股权,为哈啰出行第一大股东。
除了资金支持,双方还在业务上协同发展,比如使用阿里云服务器,以及和阿里合作推出芝麻信用免押金。
阿里对出行是有执念的,这份执念从最初的打车大战绵延至今。
6月12日,哈啰出行、宁德时代、蚂蚁金服宣布成立合资公司,正式进入二轮电动车市场,首期投入10亿元用来造换电站。
出行市场如此冷清的2019年,阿里巴巴却还在加码,足见其执着。
阿里巴巴重视出行,且已经绘制了一张“0公里停车场”、“1公里共享单车”、“3公里公交”、“5公里网约车”、“7公里地铁”、“城际火车”以及海外的出行版图。
在底层,阿里巴巴则集合了信用能力、云计算、地图等多种能力于一身。
那么,为何阿里对出行市场如此执着地投入呢?
6年前,腾讯和阿里因为投资滴滴和快的两个入口,迅速扩大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用户量,移动支付得以快速发展,并深刻影响最近几年的商业格局。
5年前,整合了支付宝、阿里小贷等一系列业务的蚂蚁金服正式独立。
但高频的出行业务已经不仅仅是支付宝和微信的应用场景、阿里和腾讯核心业务的组成部分,它更像一个独立的第三极。
在这个第三极上诞生了最高估值曾达800亿美元的,被称为小三巨头之一的滴滴,而这也仅仅是改变了一种出行方式。
但出行市场的想象空间不止于网约车。
首先,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因为缺乏数据、与乘客缺乏连接而导致体验不好,通过联网,可以更好的收集数据,进行线网优化,合理配置出行资源。
其次,传统车企需要从2B转向2C,从产品制造商转向服务提供商,车企急需联网,车和车、人和车之间都需要互动互联,而车企也可以借此采集出行大数据,反推上游制造。
再者,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或许成为未来出行的主流,这背后既需要一整套技术支持,也需要完成诸如快速充电基础设施以及专用无人驾驶公交通道的建设。
机会不止于此。
2018年1月29日出席了小鹏汽车B轮融资发布会的阿里巴巴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说,“智慧出行有望成为未来增长速度最快,也最具想象空间的产业领域。”
作为阿里集团对外投资的总负责人,蔡崇信的表态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阿里对出行未来的看法,也代表了阿里未来布局出行的方向。
阿里的布局早就不仅仅停留在寻找一个支付入口。
2018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升级汽车战略:由车向路延展,利用车路协同技术打造全新的“智能高速公路”。
这一战略将由AliOS联合阿里云、达摩院、高德、支付宝、千寻位置、斑马网络等共同完成,旨在探索未来二十年的路。
“未来的出行公司将是一个大的生态,也一定会出现比目前的阿里巴巴、腾讯的体量还要大的公司。”立刻出行创始人王杨曾公开表示。
这就要求,在聚变前夜,阿里巴巴(含蚂蚁金服)必须以某种恰当的方式参与其中。
哈罗出行将品牌升级后,这家共享单车后来者已经将目光放在了出行生态上,这也让它的出行业务已经变得更为全面。
2018年10月,正式上线打车入口,推出网约出租车业务;今年1月,上线运营顺风车;6月,哈啰出行、宁德时代和蚂蚁金服共同出资10亿元,推出“哈啰换电服务”,定位两轮电动车充电业务。
盘活“两个轮子的生意”正成为哈啰的新征程,而阿里正成为哈啰的重要支持力量。
毫无疑问,目前的出行市场,滴滴仍是“头号玩家”,但也正面临哈啰、嘀嗒、首汽、曹操等的全面夹击。从哈啰的种种动作来看,哈啰正试图从出行市场中分到更多的蛋糕。
作者:电商报 周兴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