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国庆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国庆节的由来简短介绍

时间:2023-10-16 编辑:赚钱 浏览:0

  国庆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国庆节的由来简短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是国家的一种象征,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国庆节是一种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承载了反映中国民族凝聚力的功能。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具有显示国家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的三个基本特征。image.png

  国庆节的由来

  每年10月1日称为我国国庆节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 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近代国家的这种庆典就是对外显示力量,因为它们大多是在争取独立,政治革命,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中诞生的,需要通过这种力量的显示,以增强国民信心。显示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即为国庆庆典的

  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国庆节是圣马力诺的国庆节,远在公元301年,圣马力诺把9月3日定为自己的国庆节。

  新中国国庆节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纪念日,因此全国各地人民会在每年的10月1日举行庆祝活动。2017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8周年纪念日。

  教育目标

  1、让幼儿认识我国的国旗、国徽,知道十月一日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国庆节,了解我们中国的首都是“北京”。

  2、使幼儿懂得尊重国旗、国徽,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3、加强幼儿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幼儿懂得我们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国旗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当时的新政协筹备会决定成立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之后于7月14日至8月15日在《人民日报》等报纸上发表了征求启事,公开征集设计方案。

  在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工作的曾联松从报纸上看到了这一消息,心情非常激动,很快做出了自己的国旗设计方案,将样稿寄给了筹备会。

  · 青年时期的曾联松 ·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初选委员会从收到的3012幅图案中选出38幅印发全体代表讨论。最终,曾联松的设计方案被选中。9月25日晚,毛泽东主席召开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他指出,五星红旗这个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毛泽东主席的讲话博得了热烈的掌声。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通过了以五星红旗为国旗的议案。

  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上,五星红旗首次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

  但曾联松最初并不敢确信五星红旗是他设计的,然而,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后来给他寄送了公函,正式告知他就是国旗的设计者,并随信附带奖金作为酬谢。

  · 曾联松最初的设计稿 ·

  原来,在曾联松最初的设计稿中,大五角星里面还包含着镰刀和锤子的。经过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小组讨论,镰刀和锤子的标记被去除了,这主要是为了和有相似标志的苏联国旗保持区别。

  国歌

  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时,嘹亮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也同时奏响,但在当时,它却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到了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国歌里的义勇军,指的就是东北抗日义勇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军民率先燃起了抗日的烽火。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东北抗日义勇军就发展到了30万的规模。1933年2月起,部分东北抗日武装力量撤入没有沦陷的热河省改编为抗日联军继续抗争。

  1933年,聂耳由田汉(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图为二人在上海时的合影。

  1933年2月26日,音乐家聂耳为了给反映抗日的电影《风云儿女》创作主题歌,随救国会来到东北前线,慰问官兵。他跟着联络官发放慰问品,发放到三营时,营长刘凤梧指挥官兵唱起东北抗日义勇军军歌《义勇军誓词歌》。聂耳听后大受鼓舞,以此为基础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后由剧作家田汉重新创作了歌词,流传开来,最终成为了我们的国歌。

  国徽

  国徽的诞生,要稍晚一些。1950年6月18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该图案的说明。同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由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构成,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和国旗由个人设计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工作是由一个团队集体完成的,构成这个团队的成员分别是来自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梁思成、林徽因、李宗津、莫宗江、朱倡中等人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的张仃、张光宇等。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