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个读者留言,他很苦恼,一个刚刚毕业的男生,做着一份不是很忙的工作,每天都能准时5点半下班。他知道下班后要提升下自己,但是却抵挡不了王者荣耀的诱惑,一局接着一局,玩累了就玩斗地主放松一下,又接着鏖战,好像上瘾一般。这种“上瘾性”的行为许多人都有过,明知道不好,但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深陷其中。有研究就分析过,一个人在玩游戏和吸毒时,其大脑神经处理模式是一样的。一种暂时让放松快乐,但长期伤害你,而你却无法放弃它的行为,就是行为上瘾。怎么样才叫上瘾?其实就是你对这件事“厌恶并渴望”。我想起我手机里的屏幕管理记录,发现我在某视频app上一天花了3-4个小时。最开始,我只是看一个感兴趣的视频,然后它又不断给我推荐类似的,手指一划,几个小时就过去了。然而,除了我最后看过的那个,我都不记得前面看过哪些。实际上,我已经不能再体会到最初纯粹的快乐,失去了玩的最初意义。像所有成瘾者一样,酒瘾者不是因为酒好喝,吸毒者也不是因为毒品美味。只是无聊或者空虚,或者说只是渴望那种被填满时间的感觉。
在《欲罢不能》这本书里面,提到了一个人为什么会对一件东西上瘾?1. 可望不可即的诱人的目标
2. 无法抵挡且无法预知的积极反馈
3. 渐进式的进步和改善的感觉
4.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难的任务
5. 需要解决却又暂未解决的紧张感
在我们所成瘾的事情里,都满足了六个原则,它们很合理地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沉迷于抖音、王者、甚至微信那些互联网产品。刷短视频,会让你以为“可能下一条会更好笑”,因为它符合无法预知的积极反馈。玩游戏,会让你在升级和变强的过程中,体会到那种“渐进式的进步”、“诱人目标”和“社会联系”。刷社交网络,会让你在不断窥视并点赞别人生活的同时,让你有产生“强大的社会联系”的错觉。互联网产品设计者洞悉人性弱点,他们用技术的逻辑精巧地掌控我们的多巴胺,收割快乐,囚禁时间。硅谷有间叫“多巴胺实验室”的公司,做的事情正如其名。他所做的就是把神经科学理论应用到代码中,比如适时的点赞,虚拟的货币等等奖赏机制,然后根据大数据算法,让你一直能停留在适合你喜好的视频娱乐里面。“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人,遵守毒品交易的头号规则:自己绝不能上瘾。”巧合的是,乔布斯也曾公开说过,他不会给自己的孩子使用ipad。互联网本该是个中性词,它就给我们带来丰富的世界,也切割揉碎了我们的时间。我们只需轻轻一划就能收获快感,迎合趋乐避苦的本性。
世界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凡是让你上瘾的东西,必定也让你痛苦。像开头那位读者一样,许多人都有过被游戏捆绑的经历:有款游戏叫《文明》,这个游戏有许多梗:“9点上线,8点下线”、“打完这回合就睡觉,咦,怎么天亮了?”它被称为游戏界的毒品与解药,因为你想戒掉任何游戏,只需要入它的坑就能以毒攻毒。但你碰到就会上瘾。而上瘾的后果,通宵达旦是小事,损害身体就不说了,更严重的是丢掉工作。以前有个朋友,瘾来了甚至请假在家打游戏,别人上班,他开机,别人下班,他继续。而我们会在一次次上瘾行为中提高对快乐的阈值,当我们满足于唾手可得的碎片快乐,便越没耐心去追寻其他快乐。没有自控力的人容易被娱乐产品玩弄鼓掌之中,投喂充满感官刺激的娱乐,一步步导引到成瘾的边缘,让他们付出时间、金钱、精力乃至人生。多巴胺有个敌人是内啡肽,它给我们的快乐,更悠长也更痛快。熬夜游戏会兴奋,是多巴胺在作祟。运动学习会充实,则是内啡肽。因为人在大脑学习和记忆的区域就是内啡肽最多的区域。当你对一件事成瘾时,尽量先忙起来,忙碌过后会很畅快。好习惯难养成,因为需要消耗精力,大脑会因此偷懒,阻断你的自律。但我们能用微习惯养成好习惯。所谓微习惯,就是小到几乎不需要花费精力的习惯,比如把50个俯卧撑减少到5个俯卧撑,100个单词减少到5个单词,读1000字减少到读50个字......你做完之后甚至还能做多一点,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就养成习惯了。当你对一件事情上瘾后,想一下有没有能给你同样需求的东西。当你刷抖音的时候,是因为它能给你放松的感觉,那么看一部喜剧,或者散步是不是也能让你放松?杀时间的方法很多,但是最好的是接受系统性的信息,而不是碎片化的。刷屏时代,我们获得快乐越来越便利,手指轻轻一划就有数不尽的娱乐视频,一部手机就能与朋友开黑。3. 封存电脑,卖掉账号装备,熔掉符文,卖掉光盘...让你再想做这件事情时,产生一种“好麻烦哦”的感觉。